「我出過軌、戴過綠帽,亦都做過人哋嘅第三者。」香港男生Eugene Lee說。在一段段出軌與被出軌的經歷裏,他悟出愛情的本質與矛盾,2017年以「出軌」作為畢業論文的題材,扣問為何在講求忠誠的愛情裏,會有人願意冒着千古罪名出軌。
今年27歲的Eugene,是人類學系畢業生。大二時有一個拍拖一年的女朋友。那年暑假,他在一個學術活動上結識了一位已有伴侶的女生,二人越走越近,雙雙出軌。Eugene本來安排好暑假後去外國做研究,於是二人達成共識:這個菠蘿罐頭的保鮮期只有三個月,賞味期限就定在他離港那天。
正因為知道有完結的一天,他們更珍惜相處的每分每秒,去得幾盡就幾盡。由開始時只是吃飯、行街、拖手,到後來會親吻、做愛,每次見面總是火火熱熱。最後一次見面是在酒店,Eugene記得那天他們沒有做愛,只是坐在床邊聊天,縱使離別在即依依不捨,但Eugene知道罐頭的賞味期限不能延期,「如果唔完,後面會更麻煩。」
麻煩的是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女朋友。有一次,Eugene和出軌對象在銅鑼灣相見,在與女友WhatsApp時發現她也在銅鑼灣,嚇出一身冷汗,「嗰下好心虛,有一種於心有愧的感覺。」Eugene喝一口酒說道。歉疚,令他想過要補償,但補償不能太明顯,太着迹會令人生疑。他的補償方法就是,即使自己累極,但女朋友想出街時,他都會答應。就是這樣,直至罐頭的保鮮期過了,Eugene和女朋友再交往了半年,她都沒有發現他曾經出過軌。
這次出軌令他思考,為何明知出軌要承受內心及道德壓力,他以至千千萬萬的人仍願意嘗試?為了疏解自己的困惑,Eugene決定以「出軌」作為畢業論文的題材,訪問八名曾經出軌的男女,詰問他們到底在想甚麼。他發現,現代愛情中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之愛」,但其實……愛情本來就不完美。
訪問過程中,有一個女生說,當她有ABCDE的需要,但男友只能滿足她ABCD四個需要,那她就找另一個男生去滿足E。「這是一個自我實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想要的都能得到滿足,因為沒有人想成為有缺陷的人。但她不需要與男朋友分手,再找一個能滿足她ABCDE的人,很難有人可完全滿足自己,據她的講法就是,把自己的其中一個需要『外判』出去。」Eugene才想起,當時的他也有這種「外判」的想法。「我同『元配』的關係比較青澀,好少有肉體上的關係。」出軌,對他來說是一種補足。「不是騎牛搵馬,我想保留原本的愛人,但又覺得欠了一些東西,就找另一個人去補足。」補足就是性?Eugene說未必,「我同出軌對象啱啱開始都冇乜肉體關係,只係食個飯都好開心,我諗係因為佢好鍾意聽我講啲好似好有學識嘅嘢,令我有種被需要、被欣賞的感覺。」
出軌所尋找的補足,更多的似乎是新鮮感、刺激感。Eugene記得研究中有一個男生分享過,他和出軌女生外出時,被人問他倆是否情侶,讓他很高興,當天晚上立刻就去酒店開房。「因為他知道那段關係不可讓人知道,但當有人誤認時,又會有種刺激感。」
心理學培訓機構「樹洞香港」創辦人、心理學家陳健欣(Peter)表示,根據演化心理學,男性和女性都會盡量將自己的基因最大化,男性在進行性交以至孕育下一代所花費的成本都比女性少,因此男性在基因上會傾向尋找更多的性伴侶,女性則傾向尋找一個能夠照顧自己的伴侶。研究亦發現,男性的確比女性更易出軌。
出軌的原因則可以由兩個三角形去分析。根據「黑暗三角」,人的性格有三個黑暗特質,分別是控制慾、自戀及冷漠,研究顯示一個人的黑暗三角越高,出軌機會就越高;而在「愛情三角」方面,人的愛情主要由三個元素組成,分別是激情、親密及承諾,有研究顯示在一段愛情關係裏,「激情」會在兩至三年內慢慢下降。對於Eugene所說的「補足」概念,Peter疑惑愛情的三個元素是否真的可以像拼圖般東拼西湊?美國心理學家Harry Harlow做過一個「猴子實驗」,在裝置內加了一個有奶嘴的鐵絲網及一塊沒有奶嘴的絨毛,並在裏面放一隻真的幼猴,發現幼猴想啜奶時會去鐵絲網,想休息時會去找絨毛。「實驗結果顯示猴子有一種依附需要,人亦然。假設你有一個親密伴侶,但雙方性關係不合,你可以透過嫖妓得到滿足;和你有一個親密而且性關係也相合的伴侶。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Peter說。
很多人把出軌分為「精神」及「肉體」兩類。Peter笑說,如果腦海中閃過一些和異性發生浪漫事情的念頭也叫出軌,「咁邊個冇出過軌?」Eugene認為只有當一個人有主動與異性做一些事,而這些事是足以替代伴侶的話才叫出軌。他補充:「最有效的出軌定義,其實是視乎那兩個人如何定義。」
那麼,Eugene出軌時,又有沒有和女朋友談過定義?答案是沒有。但他反而有向第三者說明自己已經有女朋友,「講畀佢知其實也是告訴自己,我有女朋友。第二就是讓出軌對象知道這段關係是有限制的,我畀唔到所有嘢你。」為何只向出軌對象坦白卻不向伴侶坦白?Eugene覺得這是因為他在伴侶面前,選擇了當一個懦夫,「告訴她會對她造成傷害。」
「我承認當時的想法是自私的,想在不做一個壞人的情況下,得到最多的東西。但我又想,如果自私的相反是無私,那麼愛情是否應該要無私?因為當我們說愛情是無私的時候,那麼『我愛你』的『我』又去了哪兒?」Eugene如是解釋。他說,其實出軌者不一定都是沒有道德,例如他的研究裏有個女生,把自己對男朋友說過的每個謊言都寫在一本「大話簿」裏,她平時用男朋友送的手袋,但要帶大話簿出街時則換另一個袋,「是盜亦有道的感覺。」
在愛情道德上,Peter覺得出軌意味着一個人願意為另一個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當你沒有直接表明你的標準是甚麼時,你就仍然有需要跟着社會的標準走。」「去到最後,我的研究不是想說出軌是好、出軌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透過出軌,我們看到當代人面對的愛情有甚麼問題,到底為何他們知道出軌會受萬人指摘,都仍然選擇出軌?當中不只是他個人道德上有問題,而是後面有更加大的東西導致他作出這個選擇。」Eugene說。
記者:黃桂桂
攝影:陳湧、區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