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報》分析指出,以巴現時局勢跟第二次巴人起義近似。2000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斡旋以巴和議失敗,正準備交棒給喬治布殊,以色列工黨政府亦處弱勢,右翼領袖沙龍進聖殿山宣示主權,展示民族主義強人形象,為他五個月後接任總理鋪路,卻引發人肉炸彈橫飛和逾4,600死的逾四年衝突。
巴人政治和經濟困境停滯不前,立國的「和平進程」毫無突破,卻不斷被猶太殖民逐出家園和自己的土地,東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吞併又勢難以逆轉,「第三次起義」的說法躍躍欲動,在疫情困頓下一無所有的巴人青年更傾向一搏。
現在又碰上白宮易主的時機,以巴各方都想測試拜登政府的底線,加上以色列亦面臨變天,總理內坦亞胡組織新政府難產,也有藉衝突保權位的理由。
但《泰晤士報》指美以雙方現在畢竟都跟20年前有不同之處,第一是特朗普政府無限量支持內坦亞胡,拜登骨子裏雖仍然親以,但也展示不滿內坦亞胡過火;第二是試圖組執政聯盟取代內坦亞胡的反對黨,要向阿拉伯人政黨招手,因此想降溫而非升溫。
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