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因何要學漢武帝?(三世)

公務員因何要學漢武帝?(三世)

有否聽過「漢武帝的經濟財政策略」研習課,或「認識近代中國 由上海出發」的專題課程?這都不是中學通識課題,而是公務員培訓課程,前者更是將為總薪級表16點或以上的公務員舉辦。

近年,這些大量出現的培訓系列,都是所謂的探古尋源、採擷中華文化的精華,為公共治理、機構管理以至立身處世帶來啟發。但其取材和內容是否真的切合公務人員發展的需要?或是只在盲目讚美中國發展,從而就達到提升所講的「愛國」情感呢?

在公務員學院勢在必行的同時,希望當局可以審視一下課程的設計、培訓課程內容和實際的工作關係。首先,當然是出席培訓的人員可以有何得着。公務人員須抽出工作時間出席培訓,加上課程招標、講師的薪津,都是公帑開支;理所當然地需對大眾利益負責。

由公務員事務局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公務員培訓的目的是為員工提供適切崗位需要的培訓,包括領導及管理、語文及溝通、國家事務研習和《基本法》等課程。

為開而開「愛國班」於市民無益

近年的培訓及發展概況文件更開宗明義指出會大幅加強對公務員的國家事務培訓。但如果將了解中國事務和愛國情感劃上等號,開設大量重量不重質的「上堂」研習課,就等同完善培訓課程,這就似乎難以向大眾交代,最終是為市民大眾帶來怎樣的好處(Public Good)。

課程內容以及員工發展須有關連性。現時香港的公務員培訓,本已有行之有效的部份。例如,因應同事不同層級和所需技能,安排不同類別的培訓課程:高級公務員的管理、領導才能、公共政策的制訂等。在相關課程類型方面,於公務員培訓處的服務概覽的資料顯示,當中不欠缺內容相關的課程,包括有關抗逆力工作坊、談判技巧等,亦有如「領導創新變革」等創新內容;而中及低層公務員,以培訓提升職位能力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質素。日後更應該重視完成培訓課程後的績效,而不只是以時數為單一指標,與績效評核相聯繫是可有效反映出課程對員工以至公眾的得益。

當中亦須與時俱進。若果設計的課程,如以上提到的漢朝經濟,是流於單調的內容和方式,難以與香港的整體發展相符。特別是前線公務員,是站於政府與市民之間,往往負責執行相關政策之外,亦需梳理市民不滿之情緒。如課程內容能適時指出社會概況,不只是單純重申政府愛國宣傳,相信更有緩和的作用。

政府政策方向以及部門定立的目標應與項目培訓和發展結合起來。作為一直以政治中立為主調的公務員團隊,更應以實務為中心加以發展。針對知識薄弱的層面多加培訓,而並非企圖以硬銷植入的方法灌輸政治理念。舉例說,若然工作範疇的法律法規方面較薄弱,便安排針對性的培訓課程,才是提升整體專業能力的方向。

設立公務員學院的建議提出後,政府的宣傳經常提及新加坡模式。當然兩者有根本性的分別,亦因迥異的社會狀況以及不同的公共政策議程,設有更針對性的操作模式,最終達致有效管治。總括來說,政府須注意完善課程設計和重心,將因應施政方向和社會情況、緩急輕重的事項轉化為課程,而並非政治凌駕務實發展的培訓計劃。

三世

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