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片排山倒海出籠,發燒友不亦樂乎。不才推薦兩套好電影,《波斯密語》及《惡與他們的距離》。
《波斯密語》是一套水平極高的黑色電影,以二戰集中營為題材,劇情悲慘,但又帶有一種荒謬的喜劇感,令觀眾看後哭笑不得。《波斯密語》編導演俱佳,電影原有機會代表白俄羅斯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但最後卻因大部份劇組人員並非來自白俄羅斯而被撤銷參選資格,殊不合理。此片去年在柏林影展首播時大放異彩,評價極好,影癡千萬咪走雞。
電影由烏克蘭導演Vadim Perelman執導,阿根廷男星Nahuel Pérez Biscayart主演,故事講述二戰時期,一名猶太人在集中營中為求生存,蒙騙一名德國軍官並自稱懂波斯語。之後他從抄寫營友名字中得到啟發,從而胡扯自創一套「波斯語」,因而逃過一劫,最後大難不死。電影乃俄羅斯、白俄羅斯及德國合拍片,故事靈感來自「真實故事」,國際評價極高,今回被奧斯卡拒諸門外,絕對是一遺憾。
《波斯密語》劇力萬鈞,扣人心弦,攝影尤為出色。集中營生活慘絕人寰。其中一個航拍鏡頭,大遠景拍攝雪地中一條泥路上,囚犯以木車拉着幾具全身赤裸的死屍往冒着黑煙的焚化爐走。粉紅白肉在一片黝黑蒼茫中,恍如草芥,感染力深刻,低迴難忘。散場後,不才心情鬱悶,久久不散。
伊朗的《惡與他們的距離》,屬冷門藝術電影,劇情亦十分沉重。此片劇本及導演一流,獲柏林影展金熊大獎。導演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以「平庸之惡」為創作靈感,借四個執行死刑劊子手的故事,批判伊朗極權政府。《惡與他們的距離》屬低成本製作,但導演功力厲害,以少數場景及演員拍攝,劇情卻張力十足,震人心弦。個人意見,此片第一及第二個小故事,可以作為電影學院之示範教材。
兩個多小時電影,由四個小故事組成,不才在此不作劇透。個人最喜歡第一及第二條短片。第一條短片,最後一個鏡頭出現前,那是一個家庭瑣事的古仔。加入了最後一場,觀眾才恍然大悟,知道男主角之職業,全片內容及意義亦完全改變了,不同了。這叫畫龍點睛,念電影的學生一定要看。第二條片,前半部及後半部風格完全不同。前半部講述幾名劊子手在軍營睡房的對話,幾個人一個場景,如何處理劇本及對白是重點,電影學生們學嘢啦。後半部風格突變,變為動作主導,大量手提移動鏡頭,場面調度考功夫,勁揪!
撰文:區紹熙
本欄逢周二刊出
【光影漫步】
超級戲迷,嬉笑怒罵品評新片。漫步影壇細說從頭。著有《港產片真巴閉》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