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非永久 群體免疫暫不可能

抗體非永久 群體免疫暫不可能

今次疫情中,群體免疫在公共想像中被簡略地與疫情終結畫上等號。外界一般認為,透過注射疫苗或染疫而獲得抗體的人只要達到一定的大多數比例,病毒就難以繼續傳播,廣泛人口得到保護,社會活動可回復正常。

不過科學家指出,是否達至這門檻可受多項因素影響,如抗體時效、人類行為、現行抗疫措施、病毒變異速度,甚至不同地方的氣候。科學期刊《自然》更直指目前已變得不太可能,並列出五大原因:

一,疫苗是否可阻止傳播仍是未知數

• 目前未有疫苗可證實對堵截傳播有效。專家指只有可堵截傳播的疫苗才可談論群體免疫,現時唯一方法是盡量讓所有人口接種疫苗。

二,各社群可接種疫苗機會不均等

• 專家指現實中難以完美協調在全球一致地迅速分發疫苗,各國甚至同一國內的不同地區,分發疫苗的效率差異甚大。沒有一個社群是孤島,即使某地區接種率較高,在人口流動下亦可再爆疫。

三,新變種病毒可改變群體免疫的公式

• 新變種的傳染力或更強,甚至可削弱疫苗成效。專家指越遲堵截傳播,變種病毒就越多時間可擴散。另外,更高比例的免疫人口或更有利可感染已打疫苗者的變種病毒。

四,免疫力或非永久

• 透過染疫所獲的疫體未知可持續多久,透過打疫苗所獲的免疫力可持續多久亦有待研究,兩者亦有機會要補打疫苗。故疫情或會像流感般一直存在。

五,疫苗或改變人類行為

• 隨着更多人打疫苗,人際互動或會增加,部份措施如口罩令或限聚令獲放寬,亦會改變群體免疫的公式

不少專家因此認為,與其期望群體免疫令確診清零,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復常之路會充滿波折,部份地區會放寬防疫限制,但都要尋找與病毒共存的方法,最終COVID-19或變成像流感那樣,需要不停接種增強劑應付。

彭博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