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署長:電腦繪圖減人味

建築署長:電腦繪圖減人味

【本報訊】手繪的建築圖則除了是一紙起樓說明書外,更可以是充滿溫度的藝術品。建築署技術主任是繪圖技術演變的歷史見證人,80年代需手繪圖則,動輒花逾星期去完成一張圖紙,90年代建築署引入電腦繪圖,數年前更推行建築信息模擬技術,龐大項目如北大嶼山臨時醫院,圖則也可經智能手機審視迅速改動,建築署署長何永賢直言科技令圖則少了「人的味道」,卻為建築帶來更多可能性。

太空館屬最複雜成品之一

何永賢去年底出任建築署署長,90年代加入政府任建築師的她,曾經歷手繪圖的「痛苦」年代。她認為手繪圖最困難是繪畫圓形或弧形建築,80年代落成的太空館及尖沙嘴文化中心均屬最複雜的成品之一,「文化中心係拋物線,個curve(曲線)有變化,每個section(部份)高高低低都唔同,應該相當複雜。」

首席技術主任(建築)陳國豐稱,之前興建一幢建築物,動輒涉及數百張圖則,他們與建築師溝通後,將設計構思繪在牛油紙上,再出圖紙,成為建築地盤的「說明書」。他形容80年代的手繪圖則如同繪畫,「幾有靈性,每個人都有自己嘅風格,有人用鉛筆,有人用針筆,有人兩者兼用」,笑言以前手繪圖即使不看圖紙上的簽名,也能認出是何人手筆。

技術主任(建築)蔡長發稱,建築署2018年引入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利用電腦繪圖後可製成三維圖則,新科技下更設虛擬實境(VR)技術,讓用家能「走進」建築物感受建成後狀況。過去繪畫一張標準學校圖則,「主圖則嚟講,一張大約一星期」,若以電腦則僅需兩天。

何永賢亦稱BIM技術大大縮短建築前期工序,包括能在四個月內完工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即臨時醫院)工程。她稱當晚一接獲消息,「手機已即時收到醫院嘅三維圖,透過手機搞好圖則。」

回顧繪圖的轉變,何形容手繪圖有「人的味道」,但同時局限了創作,「以前同事較少出品圓形或弧形嘅建築物」,計算樓宇面積亦特別困難,但透過電腦繪圖技術就「撳一個掣就計到。」

■香港太空館當年以人手繪圖(下圖),其弧形建築至今仍極具代表性(上圖)。建築署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