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八十年代影視界由三個女性話事人來開創,有好事者提醒:這三人之外,還有一個方逸華小姐。
「方小姐」當然也是女強人,但屬於財政管理層面,不是創造開拓型。在影視這個行業,創造開拓靠膽識,但有如野馬,有時脫了繮,老闆的資本好像倒水,就要有一個很厲害的角色來把關。這個人適逢其會,邵逸夫選中了一個女人。
因此香港影視黃金時代的女權主義,在周梁、MY、YT之外,確實又有方小姐的第四人。三足鼎立之外,還組得成四人麻將。但是方小姐那一科不同,而且忠誠於邵逸夫,這一角在行政管理層面,比另外那三方有更大的內在震懾力,但此一權力對於創業,是好是壞,在那個行業裏有定論。
然而創作自由,確實又不等同任你花錢。荷里活電影「亂世佳人」近百年前早有先例,而悍如占士金馬倫拍鐵達尼號,也一樣在花錢這件事上觸了礁。因此,正確地說:世上並無絕對的創作自由,成本就是創作自由的最大限制,除了法律,也應該是唯一的限制。
在資本和法律之外,任何政治理由來限制創作自由者,或將政治審查以行政權力化為某一法律條文而限制創作自由者,都是垃圾般的藉口。
用資本限制創作自由,是老闆和創作人之間的事。以法律限制創作自由,是一個民選的政府與創作人之間的事。若再有紛爭,交獨立的司法解決。其他對創作自由的一切限制,再無第三權力。
所謂「自由不是絕對」,從來沒有異議。只是魔鬼在細節裏。不注重細節,只聽見簡單的一句口號就當做金句的,屬於缺乏思維能力的低端人口的小腦集體條件反射。世界上某些民族,只需看看其歷史,最缺乏邏輯思考能力而思維粗枝大葉者,其社會必定口號發達、標語遍地。與民主自由,時間早就證實了無緣。
這種社會,由於文明基礎薄弱,一旦加上西方傳來的價值觀,例如女強人、女性主義什麼的,也模仿着,以為用自己的「選舉」方式「選」出一個女特首,一時集體出現「參考西方先例」、與「西方」同步進入現代文明的虛無幻覺。但很快就集體失望。今日的女特首慘遭到當初也有份「選」她的許多親中藍營之人詛咒,彷彿三年前拍手歡迎的那種祝福,沒有發生過。
而「女性主義」在中國人之中,由秋瑾開始,到江青觸礁,「女性能頂半邊天」的口號之下,強制生育又殺掉了兩億女嬰。而殖民地香港卻因自由而造就了一個女性主管的影視黃金時代,到了特區,這一科卻又像一隻洩氣的氣球,倒才是令旁觀者發笑的一連串學術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