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一種說法,說中美金融戰正在交鋒,香港就是橋頭堡,只要這個故事加點陰謀論前設,加鹽加醋,散播一下恐懼,就可以變成一個很容易吸引人課金的論述。
只要你敢講,再荒謬的論述都有市場。間中還有人會跟我說「光明會勾結共濟會加蜥蜴人控制美國」,我開始由匪夷所思,慢慢變成體諒理解。我不是說理解這個論述,而是說開始理解人類的腦袋到底可以有多細。
暫時環球之間的金融競爭尚算良性,尤其是美國總統拜登上場後,好像特朗普時代那種抄家封艇,逼TiKToK賣盤嘅粗暴做法已經不常見。即使外資公司問責法立法以後,中國公司好像適應下來,慢慢搵到生存空間,繼續排隊在美國上市。
地球越是和平,對港交所越是不利。中資概念股願意回流,就是因為害怕美國有更進一步行動攻擊上市公司,強迫退市。
現在這個陰霾已經消失,那麼再次回流香港二次上市就只剩下經濟誘因,即是第二次再融資,沒有別的。
數字就是一切,一間垃圾平台公司,只要繼續吹捧14億中國人流量神話,即使賺不了大錢,依然可以用接近100倍PE上市。無可否認,納指的估值比恒指高,他們融資能力也比恒指吸引。
垃圾公司即使來香港上市,充其量只能集資一兩億,但是在美國納指上市,那是講緊一兩億美金。
就算是中國人,手上有項目,也是優先考慮納指上市,融資能力比恒指強太多。而且隨着越來越多中國人熟習美股玩法,上市配套也越來越成熟,規模經濟效應已經出來了。例如,納指上市也有股東人頭限制,需要若干數量的美國居民,這些搵人頭的操作,中國人開始都知道點樣玩。
香港也越來越多公司投身美國市場,不只上市,甚至也有一些香港公司搞美股莊家活動。雖然有長臂司法管轄區這個概念,但山高皇帝遠,在香港做莊炒美股,都咪話唔過癮。
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