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無多路 - 蔣芸

此去無多路 - 蔣芸

不知何時起香港開始了需要解釋一番才能聽得懂的語言, 例如最近常出現的「旅遊氣泡」「疫苗氣泡」「熔斷機制」等,氣泡?豈不是很容易就成了泡影?為什麼要如此稱呼,其實也不是不可解,多數人生活的一部份是一年總有幾次外遊散心,如今旅遊想都不敢想。疫苗打針並非萬無一失百分之百安全,年事已高又怕死如我,那敢去挨那一針?頓成疫苗氣泡,近年來政府幾乎每推一項政策或多或少都有漏洞缺失,令人望之卻步,心生反感。

走過維園,雨中長龍菲傭印傭密集,豈不又成是防疫漏洞或笑話,家務助理不願犧牲一天去輪候,更不肯利用每週假期;於是成了每個主人的難題,兩位工人結伴同行要一起輪候而不肯分別測試,這一天頓成無工人狀態,的確造成了不方便。從協助登記預約到完成,兩個人加一天了卻一樁心事,之前的擔驚受怕,之後還得安撫還得補水,幸好還不要強制注射疫苗,若她們被迫打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僱主該擔負的責任有多少?一切都是未知數。政府從未說要承擔,也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身為僱主又能負責到什麼程度?

這樣沒完沒了的折磨連過平常日子都要被無限的憂患意識折磨,令人洩氣;看來最無憂無慮的只剩我家小狗六合,主人傭人各有各的煩惱,她們一年一次的歸計成了泡影,怎能忍受一去一來的隔離? 而我連親人生死大事也缺了席,午夜夢迴,不禁悲從中來。

居住了半個世紀多的城市,竟變得如此陌生,行走了一萬八千多個日子的江湖,突然更風高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