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兒無女的楠姑娘膝下聚滿一群「仔女」。2019年6月起,她常在街頭暗角「執仔」,與朋友收留無家可歸的前線抗爭者。如今她依舊帶滿身創傷後遺的孩子上法庭、赴懲教院所探監,這年楠姑與仔女迎來第二個母親節,孩子爭相認她為媽媽,但楠姑說生母只有一個,「半個阿媽都認嘅,一個就不了」,她笑道。
記者:曾雪雯
楠姑每日行程總排得滿滿,除了上班,便是「湊仔」。街頭運動轉趨沉寂,楠姑仔女面對的不再是緊急住宿、急救等即時需要,而是日常生活。有中學生因2019年參與抗爭被父母趕出家後,再也撥不通父母的手提電話,後來小朋友決定回家領取東西,大廈保安員好奇一問:「咦,你哋唔係搬走咗啦咩?」他才發現親人早已瞞住他搬離原有住址,手上的鎖匙從此無法打開家門。
去年9月開學前,楠姑常伴這批被拋棄的孩子跑書局買教科書開學。「供書教學」從不在2019年支援者的手冊上,楠姑當初沒想過與仔女的緣份會持續至今,「2019年選擇咗咪繼續做」。
小朋友視楠姑為媽媽,去年他們度過首個母親節。有仔女送上鮮花致謝,但楠姑收到的不是康乃馨,而是讓她嘖嘖稱奇的睡蓮。楠姑甚至在父親節收到遲來的母親節祝福,原來有仔女看到父親節想起母親節已過,急急補回一句母親節快樂。楠姑每每被孩子們的窩心舉動弄得哭笑不得,「我知道佢哋對我有媽媽嘅投射,因為原生家庭得唔到」。
不過,楠姑從不敢承認自己是媽媽,「親生媽媽得一個,我最多認做半個媽媽」。這年,有案在身的仔女陸續上庭,楠姑幾乎跑遍全港法院,填補法庭內孩子空虛的親屬席。有仔仔來自單親家庭,與媽媽一直相依為命,直至2019年,母子因政見鬧翻,生母從上庭到判囚一直沒有出現,然而,親屬席上的楠姑會定時通知對方孩子的最新消息。
這名半個母親一直致力修補孩子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最理想係可以修補關係,最理想係咁。」隨着仔仔判囚,楠姑探監每每實時通知生母。她說生母雖然生氣,卻又默默監察楠姑的上線時間,每當步出懲教所,她總第一時間接到對方的問候短訊。直至第四次探監前,生母試探性質問楠姑,孩子會否希望見她一面?那天兩人相約下午探監,生母約楠姑上午10時到酒樓喝早茶,席間向她傾吐獨力養大兒子的故事和辛酸,然後兩名媽媽肩並肩去探望兒子。
近年越來越多站在後援位置的家長被清算,朋友不時勸楠姑離港,「我都仲有仔女,現實啲講,我冇條件帶晒佢哋走」。楠姑留下來照顧仔女不只是責任,更多的是,她和仔女都沒打算離開,「香港仍然有一大班無名、無人無物嘅人仍然喺香港掙扎緊,所以我分享生活,唔會淨係講探監」。有孩子遇上初戀又失戀,有孩子情緒病復發,在大環境壓抑下,楠姑默默伴他們走過人生低潮。城內有人選擇為下一代移民,同樣有人選擇為留下守望「仔女」。
來到楠姑與仔女的第二個母親節,最讓她欣慰的是孩子情況由壞轉好。孩子因抗爭遺下滿身創傷後遺,最近覆診精神科醫生的次數由每周一次減至每三月一次;曾割脈自殺的孩子把黃色𠝹刀交給她,承諾以後不會再割脈;有孩子從街頭淡出重投學業後,考獲最高額的獎學金;有孩子畢業後工作,拿第一份薪金請楠姑食飯;凡此種種都是一群無名無姓的楠姑仔女走過的路。
楠姑無法預料未來,或許某日協助無家可歸的學生也會構成罪名。然而,她已做好心理準備,2021年某日,她決定向最親的老公坦白2019年至今的故事與風險。她一邊吃飯一邊向丈夫說自己是「楠姑娘」,然後總結至今協助予過百名小朋友。沒料到,丈夫沒有驚訝,只回了一句:「我覺得你做嘢唔夠小心囉,你要再小心啲。」她沒好氣,兩人又繼續吃飯。往後的日子裏,丈夫默默在財政上更常支持楠姑,又慢慢承擔起家中更多家務,繼續相守過活。
楠姑從沒想過回報,只望「楠姑娘」的身份終有一天能退場,期望香港再沒有孩子因政見被趕出家門。她相信當依存關係結束後,非血緣的母子關係可以轉化,膝下孩子都能一一長大成獨立自主的大人。但在此前,她把仔女入獄前暫託於她手上眼鏡與帽子,珍而重之地收藏。她每月寄一封信予孩子,數信像是他們計算出獄的私密曆法,楠姑說:「當數到第35封信嗰陣,佢就會出返嚟啦。」
母親節前兩天,楠姑收到一封仔仔的獄中信。寄越圍牆的家書及時趕到,信末藏了一句:「母親節快樂,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