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誕「無腦兒」過來人:勿因悲傷留憾

堅持誕「無腦兒」過來人:勿因悲傷留憾

當生命只能以小時計算,親情可有多深?陳頌恩八年前誕下「無腦兒」,她堅持陪着兒子看第一束光線,同日道別。對她來說,放下不是逃避或忘記,而是讓小瑋恆存在的十小時化成思念,提醒人們別因悲傷而留憾。

■陳頌恩會與大女分享對弟弟離開的感受,將小瑋恆變成家人心中的思念。

共度10小時 化永恒思念

胎兒先天顱骨缺陷又稱「無腦兒」,即使能出世,存活率也是零,屬不能治癒的罕見病。陳頌恩懷上患有無腦畸形的兒子,頭蓋骨發展不全,無法保護腦部正常生長,亦無術可施,醫學上已判定他無健康成長的機會。陳頌恩卻認為父母天職就是照顧者,在無多餘痛苦的前提下,都應盡責養活到底,打消終止懷孕念頭。懷胎三月後知悉情況,陳頌恩10個月以來一直忐忑,「當然諗會唔會好似植物,佢嘅頭蓋骨會少少少少生返埋。最後無發生到」。奇蹟只淪空想,直至某個晚上的10時許,小瑋恆在催生下來臨人世,夫婦輪着為他按摩,家人忙於拍照,醫院產房破格地人頭湧湧,「充滿咗開心且喜樂」。夜漸深,親友逐漸離開,剩下夫婦徹夜陪伴。

「太陽都出嚟,我哋拉開窗簾陽光一下曬入嚟,嗰下刺激到瑋恆,望向光源一邊,擘開一絲眼睛。」這是小瑋恆「首次對世界有反應,感覺有人摸佢手仔,捽佢身體」,他頑強求存的心,從其緊抓自己食指的小手中看得出。緊接是小瑋恆生命的第10小時,生命指數一跌不返,宣告離世。

相隔一夜,產房中迎接新生命誕生與死亡,兩周後陳在自己結婚的教堂舉辦追思禮,還有浪接浪的記者訪問。她留至今日只有一個公文袋,包括數張產房相片、親友的問候卡、小手小腳印等,由經歷化成的思念,相比身外物更擲地有聲,使生命影響更多生命,如使同行其他喪子之母,因而釋懷。

陳頌恩常自問:「成日好輕鬆咁攞阿仔出嚟講會唔會唔尊重佢?」此生無法得知答案,但她舉例說,長女因弟弟而學懂堅韌不屈,自己則學懂珍重,也是小瑋恆生命的迴響。對她而言,放下並非刻意忘記或逃避,一家至今仍感覺到小瑋恆的陪伴,只是形式不同。可以肯定的是生命很短暫,「唔好過份地活在悲傷中,活在當下」,相信母子的經歷更是要提醒人不要因悲傷而留憾。

■記者鄧溢禧

■照片與印模記錄了小瑋恆生存的十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