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港府防疫措施,幾乎講到口臭。就算盲目到可以無視邏輯與科學,錯漏百出和朝令夕改的政策已夠市民大眾疲於奔命;例如,一人染疫,整幢隔離。一座大廈,一宗涉及變種病毒之個案出現,就所有居於該處者都要強制檢疫21日;可是日前又突然決定縮短日數,結果有提早結束隔離期之人士,就與政策未改前、隔離足三周的市民同日回家。
如此安排,自然有人歡喜有人愁,這情況亦令我想起NBA今季新設的附加賽。行文之時正落入附加賽位置的湖人,其主力勒邦占士(LeBron James)早前狠批新制,更表示提出建議者應該被炒;可是從球迷角度,或一些季後賽邊緣球隊來說,這未嘗不是件好事,比香港的防疫政策好太多。
一直以來,季後賽資格都由東、西岸各前八名球隊取得,簡單明瞭。而附加賽的賽制,即分岸前六方可直接取得季後賽席位,第7至第10位則需再爭;第7對第8,勝方出線,而該場之敗方則要與第9對第10之勝方爭奪最後一個資格。本來事不關己,己不勞心,舊制之下目前排西岸第七之湖人原本仍在季後賽範圍,如今卻有可能要在附加賽掙扎,怨言難免吧。但是改制,其實也大大提高了常規賽的可觀性。
近年常規賽每到尾段,已出線之球隊不時收起主力,遠遠落後者則早早擺爛,務求「取得」較差績以提高抽中高排名新秀的機會。有時難得早起看場球,看雙方陣容天殘地缺,想想也氣結。
改制之後,前六名要搏命保住排名,第7至10位也不得不發力追趕,對近年被指有欠精采的常規賽幫助甚大。聯盟改善此情況的決心其實早見於2019年,先是透過修正新人選秀之機會率(戰績最差球隊獲新人狀元籤的機會率由25%降至14%),如今再設附加賽,令擺爛的「優勢」沒那麼明顯,同時亦是球迷之福。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