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黨人對約翰遜長期執政充滿信心,皆因工黨就如《泰晤士報》形容,正處於1930年代以來最弱勢,工人鐵票近15年不停流失,面臨永遠在野危機。
《泰晤士報》社論指施紀賢接替「左王」郝爾彬當黨魁後,確有效處理黨內反猶太主義和被指危害國家安全問題,但他一副標準來自北倫敦、都市人、自由派和留歐派形象,跟工黨之前一直代表的工人階級距離太大。
工黨過去以階級利益維繫工人鐵票,但保守黨近年以罪案和移民等議題,吸納各階層持保守社會價值的支持者,2016年脫歐公投「紅牆」的工黨選民多撐脫歐,與工黨立場不同,更打破了他們對工黨的認同,突破心理障礙後首次投保守黨票。工黨在城市人、年輕人、大學畢業生、公營部門僱員、少數族裔等群體,仍有堅實支持,但問題是這個票源組合在人口數量上,不足令工黨執政。
工黨國會議員克魯達斯(Jon Cruddas)指工黨想殺出新出路,要向美國總統拜登學習,指拜登將氣候轉變等所有政策,都跟創造高工資工會化職位掛鈎,藉此連接年輕城市左派和民主黨傳統票源。他指約翰遜雖也棄保守黨傳統意識形態,願加稅和大開水喉,但保守黨內信奉小政府的戴卓爾夫人派始終會勒住他,令工黨在這方面可鬥贏他。
英國《泰晤士報》/《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