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出身的姜若男(Sandy),曾任職上市公司財務總監(CFO),是財經雜誌訪問常客。做了會計師十多年,七年前卻放棄高薪厚職毅然轉行,在上環開了一間海鮮餐廳「Table」賣淨化海鮮,之後再開燒味店,是香港少見的女性燒味師傅及老闆。外人大多不明白為何她要走入廚房,甚至連Sandy媽媽當初亦因此嬲足大半年,才慢慢接受。
Sandy怎樣形容她媽媽?「她絕對是虎媽,她對我們三兄妹很嚴厲,所以我們自小讀名校,要學琴棋書畫。我成績比較好,三兄妹中算打得最少。她是典型母親,希望仔女做醫生、律師、工程師……後來我做會計,都算是做了一個『師』,達到她期望。」
在傳統福建家庭長大,爸爸重男輕女,Sandy自小便養成不服輸的性格,想證明男女能力冇分別,「記得哥哥一直受重點栽培,我和妹妹是家中的二等公民,當年我想去美國讀大學,集齊所有資料,爸爸卻說女仔不用讀太多書,叫我打消念頭,是媽媽用私己錢供我去讀書。當她知道我轉行做飲食,她完全接受不到,供書教學長線投資咁多年,竟然走去做廚房?當時邀請她到我餐廳吃飯,她說不懂去上環,頭六個月她不願意來。」
烹飪一直是她的興趣,她曾在越南工作數年,公餘時便到法國餐館兼職儲經驗,確認自己真心喜歡煮食。七年前剛好遇上頂手機會,便決心轉行做餐廳。待餐廳穩定後,一年多後便再開燒味店。「西餐廳是我的嗜好,燒味是我的事業。香港燒味可以稱為世界第一,是極具香港特色的食物,我想將燒味店做成連鎖店模式經營,甚至將業務拓展到外國。」過往燒味店感覺很麻甩,不適合上班族,她希望可以改變大眾的看法,「大家覺得叉雞飯要吐骨,加上發泡膠飯盒,在會議室開會食多難看。當時我想做一間比較新派燒味店,味道不想改,但可以將雞鴨全部去骨,更適合現代上班一族。」
她的燒味店有兩款叉燒是坊間少見,分別是慢煮叉燒和羊肉叉燒,對於燒味師傅是很新奇的東西。西廚出身的她要帶領一眾燒味師傅,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磨合,「我們用了大概四個月時間研究,要說服師傅是一種意志力搏鬥,當初他們希望我放棄,覺得很花巧,到第二、三個月,我不斷叫他們燒,終於答應合作。」以前做過核數工作,喜歡從步驟上提出疑問,像燒腩仔,在燒製前通常會上皮水,皮水混入酒精,如孖蒸或燒酒上皮再吹乾。「在流程上為何要做這個步驟,因為上完皮要吹一晚,爆皮燒製又要刮皮兩次,不是因為味道又不是因為快乾,師傅只說自己一向這樣做。我拿了幾塊腩仔,一塊用傳統做法上皮水,另外一塊不上,還有一塊上伏特加,試試用不同酒精會否有不同效果,最後沒有分別。」
現在「好燒味」已有五間分店,更研發了醬料方便包,在台灣超市發售,今年更計劃在英國開分店。「當我開了好燒味,我媽媽便明白阿女原來沒有癲到儍。我之前和媽媽半講笑說:『我現在和以前一樣都是炒東西,只是我現在揸鑊鏟炒,以前可能是炒其他。』」金融界的朋友都說,Sandy你變得和善,以前很惡,現在的她很接受這行業帶給她的快樂。
今次訪問Sandy準備了她媽媽最愛的西班牙叉燒飯,姜太笑說:「Sandy整的菜很好食,特別不同。我現在一星期來一兩次,可以吃免費餐。」她續說:「我已經改變自己,執着未必是對,最重要是她做得開心,她在寫字樓穿得靚靚,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可能她有困難,只是我看不到。既然她已先滿足了我的要求,現在做餐廳我覺得不錯。」不過,她最心痛還是見到女兒雙手佈滿戰績,「我拖着她的手好心痛,手變得粗糙,有會計師不做,走去做廚房整雙手都損了,但她喜歡沒有辦法,現在我同意她這樣做,發展自己喜歡路是正確的。」
中環港鐵香港站HOK67號舖
上環文咸東街22-26號柏廷坊8樓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