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萬角轉葫蘆 紅水渡幽溪

野人周記●萬角轉葫蘆 紅水渡幽溪

渡輪駛入銀鑛灣,梅窩碼頭在望。曾幾何時,到大嶼山旅行,只能乘渡輪到梅窩轉巴士,小時候,腦海中的梅窩便等於大嶼山。曾經好奇海灣在鑛場出現之前,是以甚麼為名,畢竟銀鑛只有約160年歷史,而梅窩現存村落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宋帝昺曾以此地作行宮,只是個傳說,碼頭上一塊南宋名臣李昴英有關的「李府食邑稅山」徵稅界石,卻足證當年開墾聚居歷史。

青嶼幹線通車後,特別是港鐵東涌線開始運行後,這裏不再是交通樞紐,有一段長時間,自己也轉由東涌進出大嶼山,感覺上交通時間更易掌握。但隨着經東涌的人流急增,因為市鎮發展,也因為遊客驟增,決定避開往東涌的擠擁車廂,重返已變得幽靜的梅窩。

石器時代器物 人類聚居史推前

梅窩從農田、鹽田變避風漁港,再變身度假勝地,然後又冷清下來,甚至有點荒涼,疫下又再次熱鬧起來。雖然近年已多經梅窩出入大嶼山,但也多是中轉,最近一次特意為梅窩而來,已是幾年前隨龍舟隊參加端午競賽。近日再訪,也算是為梅窩而來,不過是灣畔歷史更悠久的萬角咀。

萬角咀雖屬梅窩範圍,但位處海灣盡頭偏僻海角,有種世外桃源感覺。2016年時的人口調查,村內只剩五位居民,連居民代表也選不出,從前卻曾為繁盛聚落,另一塊被發現的「李府食邑稅山」界石(已經移送香港歷史博物館),地點便在萬角咀。1958年港大考古隊在沙灘發掘出眾多石器時代器物,1999年古蹟辦又發現唐代窰狀建構及和大量青銅時代銅器,把人類聚居歷史推至史前。

往萬角咀,目的地主要是村旁沙灘與海角連島沙洲,從梅窩有水泥村徑連接,輕鬆易走,但為避開村中惡犬,也為了增加行程趣味,每次均從竹仔灣開始,沿海岸綑邊前往。海岸線並不算難走,幾乎沒有險位,卻仍有怪石、石巷石室可賞。當潮汐水平面在1.5米以上時,一些陡峭位置,便得高繞跨越,臨近萬角咀沙灘的一個海溝位,需要攀爬技巧越過。

到達萬角沙灘,灘右有碼頭,灘後是村落,沙灘便是當年考古發掘遺址。選擇不進村,繼續綑邊往灘左海角,查過潮汐進退時間,正午時分退至1米以下,可以登陸海角小島葫蘆洲。在海角吃過午餐後,連島沙洲已完全露出水面,到島上轉一圈,走出小島東岸,坐巨石上眺望坪洲、周公島跟喜靈洲之間一片水域,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工程,在議會再無反對聲音下,恐怕將順利上馬。海洋環境改變,永遠無法修復,亦威脅附近島嶼沿岸及陸地生態。

俯瞰將消失水域 攀上275山頭

走過沙灘,繼續綑邊到狗虱灣前,政府爆炸品倉庫禁止進入,鐵絲網旁有明顯荒徑沿電線桿上山脊,應是電力公司為維修所開闢,同時也是早期的紅膠木植林帶,正植花期,白花漫山。現時植林多採用原生品種,早年卻是生長迅速的外來品種,果實雖然不適合本地雀鳥食用,對生態環境也非全無貢獻,在紅膠木護蔭下,林下原生灌叢已趨成熟,見大斑豹紋尺蛾在花間飛舞,看來對紅膠木花蜜頗有興趣。

以前走過的電線杆路,越走越迷糊,決定沿隔火帶橫移,回到明顯山脊路,可俯瞰萬角咀及狗虱灣,還有很大可能會消失的那片水域。接回從梅窩往大水坑神樂院的水泥路,意猶未盡,再接電線杆路登「紅水山」。這個海拔只有275米的小山崗,有人只稱275山頭,左面山谷,原是因興建高爾夫球場而消失了的紅水村。山路急轉向下,進入一清幽溪谷,曾在冬季到訪,黃葉滿地,有點金秋時節奥入瀨溪的影子。

過溪之後,接回明顯山徑,左經高爾夫球會通稔樹灣和愉景灣,右則沿溪下降一段,折往神樂院。這是大水坑的右源,溪水看來清澈,但知道維護溪旁高爾夫球場一片綠茵所需要的大量殺蟲劑與化肥,「澗癡」如我,也不會貿然觸碰溪水。高爾夫球會1983年開幕,大水坑下游神樂院在八十年代初不再在此養牛產奶,也許只是時間巧合,卻是明智之舉。

立於梅窩碼頭之「李府食邑稅山」界石。

竹仔灣綑邊往萬角咀,途中穿石巷。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