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五四談歌詞現代化 - 余家強

有限創意●五四談歌詞現代化 - 余家強

本星期二,五四運動102周年,五四運動包含白話文革命,否則吾輩今天寫文章可能仍之乎者也。最近和身在外地的潘源良通電談起,他成長接觸填詞的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初,香港音樂何嘗不經歷一場白話文革命?

說來弔詭,Cantopop踏入真正盛世,某程度揚棄了廣東話文體。粵語流行曲由許冠傑開始,沒錯,但阿Sam歌詞詞風兩極,一邊很文言很文謅謅如「山長水遠未入其懷抱」(《鐵塔凌雲》),「其」字乃古文用法,一邊很地道很市井如「我哋呢班打工仔」(《半斤八両》),似承襲粵曲餘緒,粵曲正正時而典雅時而生鬼。我們心目中標準的歌詞,落在兩極之間,就是白話文(或稱語體文),可能遲至黃霑、盧國沾時期才奠定,是業界共同發現、共同實踐的結果。

潘源良舉《昨夜的渡輪上》(1981馮德基詞)為例,以前甚少見「的」、「渡輪」出現的。換成許冠傑,吟風弄月會是「曳搖共對輕舟飄」(《雙星情歌》),通俗貼地會是「密密預約海邊搏命齊撐艇」(《追求三部曲》),並非阿Sam問題,是必經過程,阿Sam也在變化,亦漸漸唱白話文為主。

怎麼有此共識?正因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使流行曲歌詞走向時尚化和中產化,與現代文學一脈相通,配合普及教育,全民均具備欣賞以至填詞能力──當然,你可以嫌割捨廣東口語有點可惜,但的確,夾雜所謂「三及第文字」顯得不夠認真。試想像「還含着笑裝開心」寫成「猶含住笑懶開心」,大煞風景。

歌詞白話文革命像五四運動白話文革命,影響深遠,奉為圭臬,沿用至今。近日有股逆流興起再以口語入詞,我沒意見,反正流行音樂商業掛帥,受不受落由市場決定。但連今屆青年文學獎竟設粵語小說組,我就覺得開歷史倒車。粵語小說,我是山人(1916-1974)一系列洪熙官故事早寫過,坦白說,頗粗糙,別古老當時興吧。

我知我知,本土意識,正如台青想以台語取代國語。明明學好過講國語/書寫白話文,卻拒絕與全球華文世界接軌,形同自斷一臂,你喜不喜歡中共另一回事,何苦呢?

奇在,香港政府新聞網都在Facebook滿版口語,搞分裂嗎?

電郵:[email protected]

逢星期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