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丁屋政策屢受挑戰,除遭司法覆核外,早前廉署高調拘捕另一名「村屋大王」王光榮等以打擊「套丁」行為,令昔日靠搞丁屋發財的小型發展商轉型。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套櫃」已成發展商新財路,他們大手購入農地或將之變成棕地,再建貨櫃屋出售,比建丁屋,成本更低,搵錢更快。
「長洲覆核王」郭卓堅及社工呂智恆早年就丁屋政策提出司法覆核,高院2019年裁定他們部份勝訴,指原居民透過在政府土地以私人協約或換地方式建丁屋是違憲。其後鄉議局和政府上訴得直,郭呂向終審法院作終極上訴,近日獲批上訴許可,加上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近月表明要解決本港房屋問題,矛頭直指新界丁屋。
廉署高調打擊「套丁」,亦令從事丁屋發展的發展商退場轉去「套櫃」,他指發展商看準政府推廣過渡性房屋,亦以過渡性房屋包裝,對小型發展商大搞「貨櫃屋苑」,陳形容十分誇張。
他指,綠化地土地持有人一般只能用於耕作,或風水林,或城市規劃的綠化空間,惟若向城規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作興建住宅,獲批機會較低。倘相關農地或綠化地屬生態敏感地帶,如鄰近魚塘、濕地等,便極難申請改變土地用途。因此有人破壞農地和綠化地,出現所謂「棕地」,棕地數量由1993年792公頃上升一倍至去年1,503公頃,陳指棕地並非土地用途,惟前鄉議局主席劉皇發80年代就農地用途挑戰港英政府勝訴,打開棕地大門,令不少農地變成露天貯物場及修車場。
大律師陸偉雄指,農地用途本是耕作,即使種花亦違法,建築事務監督查證後會發出清拆令,如未在限期完成會檢控業主,可罰款20萬元及監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