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追蹤】
【本報訊】去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一條涉日本侵華的試題引起爭議,最後試題更被取消。今屆歷史科試題未有再直接問及中日關係,因試題事件被迫離職的時任考評局評核發展經理楊穎宇形容今年的試題「淺到一個點」,質疑是考評局為免試題再出事所致,但擔心試卷過淺難分學生高下,或會影響等級評分。
今年考評局因應疫情精簡考試內容,卷一歷史資料題由必答題變為選答題,四題中選三題作答,其中兩題與中國內地有關。第一題要求考生利用資料解釋香港經濟的特色及推論1930年代香港和內地的關係,資料內容提及日本侵華時「香港電影人也發揮了共赴國難的團結精神」,以及拍攝抗日電影等「對抗漢奸的壯烈故事」。
第二題要求考生利用資料,解釋199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及經濟現代化的特色,及推動經濟現代化的因素。另外兩題則分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和平協議,以及冷戰期間的美蘇關係有關。
至於卷二,考生須在七題中選答兩題。第一題要考生分析1971至97年間香港在亞太地區擔當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特色;第二題考生要評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1911至37年間中國現代化上的意義。
其餘五題則分別與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國際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際組織處理人口與資源問題,以及20世紀世界歷史轉捩點有關。
曾在考評局工作15年的楊穎宇認為,今年試題異常地淺,「同以往相差好遠好遠」,相信是為提升試題的安全系數,但題目太淺,缺乏讓學生展現能力的空間,將令太多人取得高分,以至影響等級的「派彩」。
楊解釋參與設題工作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題目要能分辨學生能力高低,狠批今年的設題者「好唔掂」,或與出題人選出現斷層有關。
卷一資料題有四小題均問及「特徵」或「特色」,楊形容這只是閱讀理解的題目,設題者亦有責任避免重複,因同一個能力考核四次,只要知道取分技巧便能「執分」,直言「入行以來未見過咁嘅題目」,令他「嘆為觀止」。另外,卷一資料取材自永安百貨海報,楊質疑這是「翻炒」,因內容與2014年的先施廣告「百分之七十相似」,有如自我抄襲。
教協理事、歷史科教師張往表示,卷一第一題要求考生利用資料解釋香港經濟發展「有多大用處」,問法在歷屆文憑試不曾出現,只在舊制公開試或現時教初中時用到,形容是「倒退到二、三十年前嘅問法」。另外,卷一及卷二有關香港的選答題亦同樣問香港經濟,張形容非常罕見,因經濟在有關課題並非重心,反而較重要的政治發展卻沒有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