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連出四招,《中歐投資協定》已被歐盟暫停推動,標誌中國七年磋商完全失敗;歐盟更計劃加碼推出新規,阻止獲政府補貼的外國企業在歐洲進行收購或取得政府合同;歐盟本周六將與印度重啟貿易磋商,以及重整供應鏈,應對中國挑戰。
有外國學者嘲諷中國「極佳地完成自己最害怕的事,統一歐洲政治不同意見」。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向本報指出,歐盟立法防範中資比中歐投資協定更嚴重,相信中國未來內循環的角色會更加吃重。
中國與歐盟去年年底就《中歐投資協定》達共識,今年二月中國更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不過,中國在新疆人權問題及中國駐歐洲大使的「戰狼」行為,破壞雙方關係。歐盟執行委員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前日透露,歐盟執委會已暫停推動有關協定。
事後歐盟發言人澄清未有「暫停」,只是正在審核並繙譯,但強調「中國對歐洲議會的制裁是不可接受的並且相當遺憾。審核的前景將取決於局勢如何發展。」意味只要中國維持制裁,協議都不可能獲通過。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正被中國制裁,其副主席紐曼(Hannah Neumann)揚言爭取在五月會期、在「10天內通過中止《歐中投資協議》的決議」。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歐盟即將公佈草案,賦予歐盟反壟斷機構新權力,阻止一些獲外國政府補貼的外國企業在歐洲收購或獲得政府合同。如果不遵守歐盟要求,這些公司將面臨重罰。草案文件雖然沒有提到中國,但據悉在註腳和說明提到中國,故外界都認為法例主要針對中資企業。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對外貿易部門總經理 Ackermann稱,中國對企業的補貼力度很大,可取得免費土地使用權,享受低廉的水費和電費,工廠建築和機器有補貼,令「歐洲人在價格方面無法與中國公司競爭」。美國顧問公司榮鼎集團發現2010年到2020年上半年,中國在歐盟直接投資的1,880億美元(1.5萬億港元)中,有56%來自國營企業。
歐盟和印度將於周六同意重啟自2013年以來陷入停滯的自由貿易磋商,希望用作取代中國市場。徐家健分析指中歐投資協定被暫停推動,相信對中國經濟不會有太大影響,「因協定是額外的,對原本的GDP影響不大」,反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如果歐盟立法防範中資,中國又作出反制,便可能對現有經濟帶來影響,內循環的角色會更加吃重。
巴黎戰略研究基金會的研究員Antoine Bondaz向《南華早報》稱:「(中國)極佳地完成自己最害怕的事情:成為歐洲政治辯論的焦點並統一不同政治意見」。
華爾街日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