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崩壞 港人移民一去不返(楊文俊)

制度崩壞 港人移民一去不返(楊文俊)

上周,猶太裔香港富商米高•嘉道理接受《南華早報》專訪,謂香港年輕人將會在香港擁有美好的將來,同時應把握大灣區所帶來的機遇,其子斐歷•嘉道理更認為,已離開香港的人最終會選擇回流。

再沒原因吸引回流

查實,香港人大規模移民後有人選擇回流香港,在歷史中早已有之:上世紀80年代,英國和中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香港主權將在1997年7月1日起移交中國。不少港人憂慮主權移交後香港將會變得不穩定,遂舉家移民外國。當時的西方國家經濟格局仍未完全以服務業為主,故此對人才以至高學歷人士的需求較少,且港人的母語並非英語,在人生路不熟的情況下,較難爭取機會,謀生渠道較少,再加上香港主權移交後的局勢遠比預期中穩定,在1997年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下依舊屹立不倒,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一些未能在外國安居樂業的香港人,遂在主權移交後回流香港發展。

顯然易見地,要使已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回流,主要有兩大條件:第一是西方國家並不需要高學歷人士和人才,第二是香港社會穩定、有豐富機遇,能使人安居樂業。踏入了21世紀,西方先進國家已大致上以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對人才需求甚殷,香港的教育制度完善,且注重英文教育,能夠培養大批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然而,香港的產業上完全以金融服務業以及商品貿易主導,產業單一,再加上社會環境自10年代後開始變得不穩定,人才外流的趨勢實早已發生。縱使香港人可選擇到中國大陸發展,但由於香港人才多數掌握英語,能在外國找到待遇更佳的工作,故留在香港以至中國發展的誘因已大幅降低。

就以著名程式設計師黃文津為例,黃文津生於香港,於香港成長,是美國矽谷的一顆明日之星,曾經多次以逆向工程的方式找出各大科技公司產品中擬推出的新功能,廣受注目。然而,「先知在家鄉是不受悅納的」,黃文津在香港的發展一波三折,直至前往美國後才取得成功。黃文津的案例,充份反映了香港空有培養人才的土壤,卻沒有給人才提供留在香港發展的誘因。

上世紀80年代的移民潮,起因在於未知:港人因不知道香港往後的發展而選擇移民,當他們看見香港的發展比他們預期好,自然會有回流之意。而至於最近的移民潮,起因在於已知:在近期選擇移民的香港人,親身經歷了生活在今天的香港是如何的一種滋味,已失去對香港體制的信任,認為香港已再沒有發展空間。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對香港的失望,絕非只是因為近兩年來的局勢所導致,而是因為香港近十年來在制度上不斷的崩壞。制度崩壞至此,已移民的香港人必一去不返,要使這群香港人回心轉意,回流香港,可謂天方夜譚。

楊文俊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