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鏗鏘集》曾是不少記者的「終極目標」,蔡玉玲也一樣。高中時看到《鏗》訪問社工王惠芬協助少數族裔,她深受感動,「原來可以咁樣去報道人哋嘅事」,立志要拍攝紀錄片。2005年中大新聞系畢業後,蔡先到無綫電視擔任綜藝節目編導,兩年後獲港台公共事務組聘用為非公務員合約員工。
進入公共事務組後,由《議事論事》做起,2012年正式加入《鏗》,「圓咗自己一個小小嘅夢想」。蔡2014年成為公務員,2016年因想做更多調查報道而轉往《傳真社》,奈何《傳真社》經營困難,她2018年底以CAT II身份重返港台。
蔡玉玲還記得,在《鏗》的首隻古仔是「民企風暴」,揭示內地民營企業來港集資的問題,「唔會有一個民企肯打開門畀你入嚟查我盤數;又返大陸去睇某啲企業造假情況;又要茫茫大海搵啲小股東授權我入去股東會,好頭痕,但古仔出到嚟,都幾開心」。
「成日都話自己喺港台嘅十年係幸福嘅十年,好難得有個傳媒機構好似大樹好遮陰咁,有最好嘅資源、最好嘅團隊一齊去做,我諗係喺香港係好少有」。
這個顧名思義必須鏗鏘有聲的節目,是為不公義發聲,「咁多年嚟這個節目都係向住呢個方向行」。時至今日,《鏗》卻被狠狠下刀,她指「新AO所講嘅係總編輯自主,佢一個人話事。佢批評緊嘅,反而喺佢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係不負責任和無知嘅表現」。
她稱,政府的整頓具系統性,《鏗》、港台以至其他傳媒,在政府施政及對傳媒的管控有別往昔,無法獨善其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呢個係大環境劇本下其中一個chapter(章節)」。
「但我知道大家仍然好努力咁掙扎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