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化石雲南出土 料為新品種

恐龍化石雲南出土 料為新品種

雲南有重大發現!雲南大學脊椎動物演化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及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雲南省中部出土一具身長約1.7米的恐龍幼體化石,約三歲,很可能是全新物種。

三歲約1.7米長

有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英文版《地質學報》,報道指在早侏羅世地層中的恐龍幼體化石,位於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是該地區第二次發現蜥腳型類恐龍幼體化石,身長大約1.7米,體形比上次的發現小很多。此前該地區對恐龍幼年個體發育研究亦較少。本次研究材料由論文作者之一艾天宇發現,包括部份頭骨,完整頸椎、背椎和掌骨,以及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骨組織學研究對比全球其他基幹蜥腳型類幼體,認為該標本年齡約為三歲,正處於個體發育早期階段,其牙齒呈葉狀,屬植食性恐龍,食物以蕨類和松柏類為主。

報道指經過系統發育分析,顯示標本是大足龍類,但不屬任何已知屬種,與其他基幹蜥腳型類恐龍幼體演化關係亦較遠,很有可能是某種未知基幹蜥腳型類屬種。祿豐地區恐龍化石資源豐富獨特,盆地內遍佈厚達兩公里的紅色岩層,經地質專家確認為侏羅紀時期沉積,紅層中較深的層位被稱為「下祿豐組」,距今約兩億年,目前是雲南省中生代含化石最豐富的地層單元。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