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的疫情雖已受控,惟最新公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遠低於市場預期,有分析認為,這反映限聚令放寬後未能令整體零售恢復,相信市民消費意欲仍審慎,未來仍要寄望夏季推出的電子消費券,或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包括社交限制及恢復「通關」。
統計處公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3月的臨時估計為276億元,按年升20.1%,遠低市場預期的升34%。扣除其間價格變動後按年升19.8%;首季按年上升7.2%。至於網上銷售價值,3月的臨時估計為21億元,按年上升43.3%,佔整體7.7%,而首季網上銷售價值的臨時估計上升62.6%。
按零售商主要類別的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分析,不少錄得強勁反彈,如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按年升81%;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按年升75.5%;耐用及消費品升33.4%。
至於被視為疫情大贏家的超級市場貨品則跌16.1%,是今年連續三個月錄得跌幅,按月則跌4.6%。其他零售商主要類別則以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按月跌28.7%為最高,其他亦錄跌,惟燃料按月有18.12%的升幅。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去年2月及3月是零售銷售最大跌幅時期,因此今年3月大幅反彈是預期之內,並相信未來數月升幅會不斷收窄。她又稱,服裝、奢侈品等零售重災區亦一如所料大反彈,但與2019年相比仍然嚴峻,部份依賴旅客的行業復原能力亦較弱。
至於4月表現,她指該協會會員反映情況與3月相若,市民消費意欲依然審慎,如沒有折扣活動難以帶動銷售額,「電子消費券未推行,亦有機會影響市民留待有先消費」。
華僑永亨經濟師李若凡稱,反彈強勁的行業主要是低基數效應所致,但與2019年相比仍未恢復,同時見到去年受惠疫情的超市、食品等行業繼續回落,反映限聚令放寬後未能令整體零售恢復,「疫情緩和之後部份板塊消費增長,但彌補唔到另一個板塊下跌」。
她指出,未來仍要寄望進一步放寬社交限制及恢復「通關」,但她認為首季整體看零售表現尚可,預計復蘇進度得以持續,亦可憧憬夏季推出的電子消費券的幫助,故維持全年零售銷售回升15%的預期。
政府發言人表示,雖然社交距離措施自2月中逐漸放寬後,本地消費情緒有改善,但由於訪港旅遊業持續低迷,零售業的短期前景仍然困難。當局指,為了零售業能更有力地復蘇,以及經濟能更全面恢復,社會必須齊心協力令疫情受控,並積極參與疫苗接種計劃。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