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故事 - 古德明

「放生」的故事 - 古德明

「港區國安法」下,港人避地他鄉者大增,遭遺棄的烏龜據說也大增,使我又想起兒時的小烏龜。

一九六零年左右,我家在澳門,有一天,父親外出,回來時倒提着一隻小烏龜:龜殼近尾巴處鑿了個孔,用短繩穿着,賣五毛錢。我剪去短繩,把小烏龜畜在靠牆築成的長方形露天石槽,槽內原有一座假山,再放一盆茉莉,並在兩者之間放一破花盆作龜屋,破缺的一面是門,門後一塊磚頭是牀。盛暑時,小烏龜下午會躲進龜屋,爬上龜牀,避那烈日;到了黃昏,我會打一桶井水遍澆石槽,清除暑氣,牠就會爬出來,四處閑遊,時而在茉莉蔭下納涼,時而登假山四望,冬日則在屋裏睡大覺。

但好景不長,一九六四年,父親說澳門是死埠,決定遷居香港謀生。小烏龜於是隨我來到香港。我們的居所當時才落成,室內還未有磚牆隔間,築牆期間,地上一大堆石灰,狀如從前石槽裏的假山,小烏龜爬到其上,我們也不在意,但不久就發覺他連放在眼前的食物都看不見,原來雙眼根本睜不開,已經瞎了。我們唯有把他「放生」,攜到海邊,扔進大海,只見他在波浪裏倉皇亂竄,十分不忍,但以為是不習慣新環境而已,後來才知道龜不都能夠在大海生活。

我們「後來才知道」的事太多了。父親當年其實也不知道,留在澳門,平平淡淡便了一生,未必輸於來港與人頭角爭競,空自辛苦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