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好幾個音樂人談起香港樂壇現象,他們不無嘆息甚至幾乎有人頭上冒起怒火。我說不如正視市場問題,這種日益膨脹的無知早已不是懸案禍延起點。假如三兩青春臉孔就代表香港音樂全貌,不無讓人傷感。誰都理解每個時代甚至每個月急湧而至的潮流,全世界更替之常態,沒有新苗的土壤,真箇樂壇已死。天時地勢,流行音樂正為當代社會文化把脈。
停一停聽一聽,香港在流行甚麼音樂?若然以正式出版「計較」,心算着幾個優質單位之外,其他剩餘的也是佔據大部份那些這些,都是一個模式產物,90年代中期至今,搞不明白是否受了卡拉OK的毒咒還是甚麼,每首歌一種眼耳口鼻,活像某種每天坐在8號窗等夠鐘下班的公務員,幾乎談不上有任何體溫變化;或者有真正看過公園長椅上大叔的臉容,連旁邊哭泣的杜鵑也輕易被擊敗。
不只歌手日復往返隨波逐流,連所謂歌曲監製亦要負上責任,好幾位非常著名製作人異口同聲,這是種專業,怎樣將歌手長處發揮帶出其聲音特質太重要了,歌手本身和製作班底對音樂認知,編曲作曲作詞伸延至如何選曲,當然是大學問。
現役一流音樂人對我說,太多未夠功夫的人黏着一部電腦便完成任務,電腦只是工具,最終對音樂觸感和判斷又有多少?那種木無表情的琴音,被算計精準程式之內,如何感受真正意境和味道?即是說哪管你有多愛三合一即沖咖啡,也請先認知甚麼是咖啡!自問有知覺的話,嘗試去嗅下咖啡豆收成時的香氣。業界的錢銀遊戲不會妨礙自我增值,一味誠意又誠意,音樂不是同情回來的。當年王力宏為了領會天地浩瀚,他跑去西藏河道細聽流水聲,雖說瘋狂也要講能力,但這是態度問題。走上摩利臣山都認為自己登陸珠穆朗瑪峯,也就沒辦法了。
香港流行歌抄襲K-Pop已不是新鮮事,由K-Pop到唱K歌,就這個樣吧!不要忘記音樂冇新舊,只有優劣。假若認為自己青出於藍,Bring it on!
撰文:陳海琪
本欄逢周三刊出
廣播人。寫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直相信:只有逆風而行,才知道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