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死因裁判官昨散庭前,特別慰問子駿媽媽,鼓勵她多參與社區活動,分享照顧自閉兒的經驗。無獨有偶,連日研訊看見多名有相同遭遇的媽媽到庭旁聽,其中一直細心抄寫筆記的林女士(化名)坦言,「我自己都有自閉症嘅仔,真係同理心」,兒子與子駿一樣發展遲緩,有輕度智障。她前來旁聽,除希望給子駿媽媽支持,亦想看看法庭如何處理她們最關注的院舍不足問題,更希望爭取興建小型家舍,讓一眾有自理能力的自閉兒融入社會。
林女士的兒子已30多歲,她一直在旁照料,林指明白子駿媽媽將兒子寄託在院舍是何等心痛,看見對方猶如看見當年的自己。說起兒子,林女士總是一臉慈祥。她說兒子出世時很健康,眼仔睩睩,後來發現他行為異常,不懂說話,她才找醫生。
她坦言「3歲先接受佢係自閉症」,當時身旁的人都沒有照顧自閉童經驗,不知從何入手。幸好當年南葵涌有一所訓練自閉童的中心,師資良好,有護士陪同學習,更安排心理專家解答疑難,惟基於「皮費太貴」,政府早已關閉中心,現時自閉童只能送到一般特殊幼兒服務中心,欠缺專業訓練。
林稱兒子年幼時與子駿一樣,很嘈、很活躍,情緒起伏很大,她費盡心神想辦法改善,「湊得好辛苦」。她笑說:「我哋啲仔,你乜嘢都可以冇;如果冇咗個無綫電視,佢嘈到你要修返個畫面有為止。」
她憶述,當年家住荃灣,窗口外望可見到三組交通燈,「每一組燈有八粒燈,好遠都睇到」。某天其中一盞燈壞了,兒子發現後,晚晚望着壞了的燈在哭;殊不知「喊吓喊吓又壞多粒,更加喊」,一輪猜測後才發現,原來是壞交通燈惹的禍。她惟有致電不同政府部門要求修理,但沒有人跟進。
兒子喊了持續一年,某天突然又不再喊,因「嘈第二樣」,可能是壞電視、可能是無水。林笑言,當年過着非人生活,現在回想起來,笑中有淚。
她最近替兒子申請輪候政府資助院舍,惟她坦言這些宿舍並不適合兒子,「但我哋冇得揀」。她指兒子可工作、可沖涼自理,但無法獨居;若把他送入院舍,定時睡覺、定時工作,情況「打倒褪」。
她最希望爭取兒子在「社區住」,望政府設立「個案經理」的服務,並興建小型家舍,讓如她的兒子般有能力自理的人士入住,由經理跟進他們的生活,真正融入社區。林預計兒子15年後可獲安排資助院舍,與兒子相處的時間開始倒數,「15年後去到50歲,我更加老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