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地報告●戲劇的復活

死地報告●戲劇的復活

日劇好像有「復活」的趨勢。不過,這不是個全然客觀的說法。我看劇的數量也不足以做出客觀判斷。過去幾年,我日劇看得很少。最紅的《半澤直樹》、《Legal High》(律政狂人)對我而言比較浮誇,《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又有點套路,都沒有看下去。今年看了宮藤官九郎編劇的《我家的故事》,大為喜歡。又回頭看了宮藤官九郎五年前的作品《寬鬆世代又怎樣》,也覺得很棒。

《我家的故事》一劇之中呈現了兩種表演舞台(能劇與摔角),觸及家人關係、長照問題、表演的範式、人生的選擇。或許,人人都是演員——在舞台上呼應觀眾的需要,在舞台下扮演自己的角色。觀山家的父與子,誰是有權力的、誰是依賴的,到後來是說不清地交纏。雖說是扮演「角色」,卻也是真的感情。還有一部剛上演的《喜劇開場》,才第一集,已能看出出手不俗。幾個二十幾歲世代的年輕人,有三人搭擋的短劇演員、有不適應上班生活而改到餐廳打工的女服務生。前途難料,生活不易,而仍然努力從日常中找到些什麼,去編寫成舞台上的短劇。

簡單來說,在我心中喚起「日劇復活」感覺的,並不是出了什麼高預算的大片,而是連著看到這麼幾部洞察人心的劇作。小人物眼中的世界;角色陷身於各種無可奈何處境中時,忽然而出的笑點;人和人之間一點微妙的、忽然生出的理解,使得他們在極離奇處互相體諒。大致是這些。

不說社會不公 悲喜個人承受

近期許多韓劇,「社會不平等」幾乎是內建。財閥、關係、內定、比成績、看出身,窮人無背景者難以翻身,這些,幾乎是基本的大背景設定。劇中的角色,也很多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中掙扎。掌握權勢者隻手遮天,善良主角則挺身對抗。愛情、冒險,幾乎都在這樣的設定中發生。但這裡說的幾齣日劇,雖然主角也不乏魯蛇,劇情卻不太把無力感的來源上綱到社會的不公不義上。

我想這是一個選擇吧。不把「社會不公」當作角色困境的大理由──即使知道,二十一世紀不是那麼好過的時代,也不隨意塑造一個刻板印象的以權勢欺壓人的壞人。反而限縮焦點在主角的失敗,小人物的無能為力上頭。比如《喜劇開場》中的短劇演員,無論如何都被認為不好笑;比如上班族女生,到哪裡都帶衰——在這樣的時刻,沒有說是因為內定,沒有抬出「如今這個世道」的大帽子,就真的是時運不濟,才華不到,或是沒有理由地衰。不太政治正確,不太社會正義。

然而,反而因此,這幾齣戲劇,把個人承受那些沒有理由的運蹇和悲喜的故事,都描繪得真好看。在我這個觀眾的眼中,這是一種復活。

張惠菁

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