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首季GDP彈7.8% 結束六連跌 政府:復蘇不平均

港首季GDP彈7.8% 
結束六連跌 政府:復蘇不平均

【本報訊】本港GDP結束連續六季收縮,統計處公佈今年首季GDP預先估計數字為按年實質上升7.8%,主因對外貿易強勁及去年基數較低。分析認為,疫情下全球消費者將服務需求轉至購物,令經貿、物流顯著增長,但各國疫苗接種停滯不停,經濟復蘇仍具挑戰。

按GDP各個主要組成部份分析,今年首季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實質上升1.6%,上一季則下跌6.9%;政府消費開支季實質上升6.7%,與上季升6.1%持續改善。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亦實質升4.5%,而前期升幅為3.6%。

至於貨品出口總額錄得30.6%實質升幅,高於上季5.5%的升幅;貨品進口亦實質上升23.3%,遠高於上季的6.7%升幅。服務業方面,服務輸出實質下跌8.7%,而較前期28.8%的跌幅收窄,而服務輸入在實質下跌14.9%,也較上季跌幅33.9%少。

疫下服務需求轉至購物

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經濟在第一季急速反彈,主要反映在內地和美國帶動的環球經濟復蘇下,貨物出口的增長非常強勁。不過,當局指經濟復蘇並不平均,而且整體經濟活動仍低於衰退前水平,原因是疫情及社交距離要求繼續打擊個別經濟環節,特別是涉及面向消費者的活動,同時旅遊業情況仍低迷。

當局又指,整個社會必須不遺餘力令疫情受控及確保疫苗接種計劃取得成功,為經濟全面復蘇創造條件。

當局表示,由中美帶動的環球經濟復蘇,在短期內應有利香港的貨物出口,服務輸出也應有所改善。當局指,倘若本地疫情繼續受控,在政府多項紓緩措施和環球經濟情況好轉的支持下,營商及消費信心可望在今年較後時間更全面地改善。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表示,疫情下全球消費者將服務需求轉移至購買物品,令經貿、物流顯著增長,「以往旅遊、飲食、開party消費減咗好多,走去買電腦、家具都增加好多」,而中國的供應鏈較完善,亦助長香港外貿表現,對香港GDP有支撐作用。

疫情仍對經濟帶來挑戰

他認為,今年內全球疫情未具備受控條件,只要其他經濟活動尚未恢復,今年香港外貿仍可享受高增長。但他提醒,各國疫苗接種率停滯不前,整體經濟復蘇步伐仍具挑戰,「如果廣泛免疫力係經濟回復原本狀態嘅前提,我諗要好長、十分困難。」

ING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彭藹嬈則指,疫情仍對經濟帶來挑戰,因此不宜過早談論經濟可全面復蘇,「我不認為單從一個經濟數據就定義為趨勢,尤其高失業率仍反映真實現狀。」

本港今年1月至3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8%,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跌0.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