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傳來網絡照片,是中共昆明市委宣傳部的標語,上書「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及十二個關鍵詞:「富強、自由、愛國、明主、平等、敬業、文明、公正、誠信、和諧、法治、友善」。圖片所見確是「明主」——孟浩然詩「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明主」——不是「民主」。
有否改圖惡搞,不得而知,但朋友一言驚醒夢中人:「難怪外交部說中國有『民主』,眼睛也不眨一下了。普通話『民』(min)跟『明』(ming)讀音很近,人家也許一直在講『明主』啊。」
昨天恰巧有朋友問我,孔子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該怎樣解,正好用來說明中國文化與現代民主的距離。那句老話出自《論語·泰伯》,楊伯峻先生譯作:「老百姓,可以使他們照着我們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那是為什麼。」
這是古人最普遍的句讀與解釋,但近代越來越多人質疑,認為孔子似乎鼓吹「愚民」,不合他們心中聖人形象,於是宦懋庸、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別出機杼,把句讀改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宦懋庸說)為例,意思變成:民眾水平夠高,就讓他們自由行事;不夠,就教育他們,使他們明白事理。這解釋較符合孔子「有教無類」形象,所以越來越多人信以為真。楊伯峻則根據古文語法駁斥,認為若是此意,古人通常寫:「民可,則使(之)由之,不可,則使(之)知之。」我同意楊先生。
其實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孔子這句話在戰國中期有一版本:「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中間那「而」字,足證戰國人不可能像近人般斷句,讀成「民可」或「民可使」。
我認為孔子與老子一樣崇尚潛移默化(當然儒、道的路線不同),故不求一般民眾有全面知識。這不是「愚民」,只是古時的政教思維,不能按現代普及教育社會的標準衡量。但無知民眾又如何當家作主呢?無論如何,自古以來的中國人,都確是追求明主多於民主,也許「建設明主中國」才是正經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