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收問題學生的正生書院,最近來了兩位醫科生教師。劉施逸(Daily)和譚天裕(Timothy)是港大醫學院三年級學生,他們主動向正生校長陳兆焯請求擔任義務教師,並入住正生簡陋的宿舍,與學生同食同住,一同勞動、一同喜樂。兩位學界精英帶着謙卑的心服侍,Daily說,從正生學生的身上看到生命的美麗。
中學時就讀名女校,二〇一八年考DSE,各科成績不是5*就是5**,現在二十歲的Daily,亮麗耀眼。她說中學時自己並非最叻的一批學生,也不是從小立志行醫,因此DSE連生物也沒選修。直到中六,她父親患上末期癌症,一家人面對巨大難關,幸運地遇到一位關顧病人的好醫生。好醫生醫人又醫心,令Daily萌生當醫生的念頭。
後來,她順利考入港大醫學院。醫學院為六年制,第三年是增潤年(enrichment year),醫科生可以自行設計學習內容。有些人會去做實習,有些會去做研究,Daily和Timothy則選擇去正生做義工,在極度匱乏的環境中生活,幫助學生之餘,對自己也是一次修煉。
Timothy在正生工作十個月,Daily則工作四個月。他們雖然是義務教師,但陳校長要求他們跟隨正規教師的更表工作,每周工作九十小時,每星期在芝麻灣正生書院留宿四至五天。
正生書院環境簡陋,Daily入住的女生宿舍,一間房內密密麻麻的放了八張碌架床,睡了十多人。在正生,寒冬下所有人仍要沖凍水涼;夏天暑熱,晚上睡覺別奢望有冷氣。三餐,是簡單食物;洗手間,是極簡陋的流動廁所;洗澡間,只是一個格加一張膠簾和一條水喉;衣服,要自己手洗自己晾曬。
Daily說,以往曾跟隨父親到泰北、緬甸、印尼等窮鄉僻壤作短期服務,因此較容易適應正生刻苦的生活。每當她晚上抬頭看見滿天星星,內心便充滿喜悅,感受造物的奇妙。住在簡陋又擠逼的宿舍內,她學懂體恤別人。睡上格床時,她提醒自己要減少轉身的次數,以免影響下格床的同學休息。
Daily為人隨和,臉上經常掛着笑容,親和力強。正生的學生一般和她年紀相若,有些學生則因經歷複雜,年齡比她更長。面對這位同世代但背景截然不同的老師,學生沒有抗拒,反而十分受落。採訪期間,有女學生私底下告訴記者,Daily很受學生歡迎,又由於她數學成績很好,有幾位應屆DSE考生經常「mark」住Daily求教解決數學難題。
其中,DSE重讀生樂琳說,Daily教書很有耐性,會不厭其煩回答同學問題。樂琳去年DSE成績不理想,今年重考,現全力衝刺希望考好成績,將來有機會入大學。
正生學生找Daily求學問,Daily說自己亦從正生學生身上學懂待人處事。樂琳雖然只是學生,Daily卻說她教懂自己處事技巧,「樂琳就好似一個大姐姐,宿舍的女生時有爭執,樂琳善於處理大家的矛盾,並能包容每一個人,真不簡單!」
Daily說,學生來到正生雖然各有因由,但她見到的都是善良的心靈。在學校偶有犯錯、爭吵,但都願意自我更正。從每日刻苦的勞動和艱難的學習,她看到許多學生都有追求更好的心,希望能擺脫過往的羈絆,改變自己,重新出發。
Timothy在正生已大半年,和同學一齊搬搬抬抬、一齊生活。陳校長說,當初是Timothy主動請求去正生幫手,他也很快適應正生的生活,並以其醫學知識為學生提供重要支援,像有一次有學生被熱水燙傷,Timothy馬上協助急救處理。Timothy則在正生面書上表示,正生生活簡陋,但見同工(正生老師)雖然各有家庭,但仍願意每星期留宿四、五天,很有耐性和愛心協助學生重回正軌,對此十分深刻。
陳校長說,兩位醫科生和正生學生,其實是在互相學習。醫科生若能夠多接觸不同階層的人,培養同理心,將來成為醫生後能更理解病人的需要。
正生書院像正生的學生一樣,捱完一關又一關。早陣子的財政困難暫見紓緩,陳校長感謝各有心市民的一呼百應,並呼籲有心人繼續支持「正生助學計劃」。雖然正生最近多了兩位醫科學生來義教,但仍然面對老師不足的問題。
陳校長近月公開招募老師,招聘中英文科老師、體育科老師、社工、舍監及髮型師。一般機構的招聘廣告多會列明員工福利,唯獨正生的招聘廣告卻含有「警告」字句,「警告:學校工作時間長、學生多有特殊教育需要、校園環境不理想、職責範圍大、前途不佳。」
在正生書院工作的人,不叫職員,叫「同工」。若純粹為找一份工而去正生工作,僱傭雙方都會感到失望。陳校長說,在正生工作的老師,除了教務和校務職責,每周還需五天輪班工作及在正生留宿,每周工作約90小時,「工時長,再加上正生的環境,說好聽一點叫簡樸,直接一點是十分落後。少啲使命感,都捱唔住。」
目前,正生書院聘有10位使命感強的老師,照顧約40位正生學生。1:4的比例看似很低,但老師要全天候照顧學生,當中有SEN,也有特殊需要,工時長、工作量大。幸好,還有四、五名退休專業人士,打從12年前開始,每逢周一到正生書院義教學生英文,這些年來風雨不改。「我們真的很需要老師,畢竟能夠改變學生的,是人,不是環境。」陳校長說。
採訪:譚暉
攝影: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