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酒後的二次人生

【娛樂專題】酒後的二次人生

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四個中年的危機撼贏兩個少年白夜行。你可以說《醉美的一課》(Another Round)只是又一個陳腔濫調的中年危機故事,咁鬼叫凡人一生,本來就是連串陳腔濫調的偶然結合。

撰文:月巴氏

我不飲酒,但看《醉美的一課》,依然隱隱作痛——因為我也是中年,也陷入只有中年才明白的危機。

是時間引起的危機。因為時間,才有所謂過去,我們對過去才會有記憶;記憶總是太鮮明,經常讓已屆中年的你和我記得:過去的自己是活得幾咁激情痛快,對比現在,是多麼的懨悶乏味不痛不癢。昨天太近明天又太遠,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是一邊追憶過去,一邊等日子過,人活着就是等待,等待老死。

■Martin年輕時學過Jazz Ballet,結尾肆意地舞舞舞。

■《醉美的一課》,很典型的中年危機電影,不典型在描述四個中佬怎樣借酒提升精神狀態,而不是借酒澆愁。

實驗有根據

Martin和他三個老友,都是很typical身陷中年危機的人。他們都是老師,但老師這身份,只是一份工,工,可以積極也絕對可以hea打,像教歷史的Martin,上堂時便經常噏錯歷史,錯到學生要帶家長回校一齊投訴他。在學校被聲討,返到屋企,就被冷待——兩個身處青春期的衰仔當老竇透明,至於老婆,日日返夜班,好似刻意避開、或減少跟Martin共處一室的時間。 Martin處境,很陳腔濫調吧,直至有一天更忍不住問了老婆一個也很陳腔濫調的問題:我係咪已經冇以前嗰個我咁有趣?

Martin其實很規行矩步,連去食老友那餐40歲生日飯,都一直飲水滴酒不沾,原因?因為一陣要揸車,因為想保持清醒,因為想keep住理性——人到中年,生活就是需要動用理性而不容許激情,激情只會出現在不成熟的年輕人。但最後他還是讓酒進入自己體內。改變,要來了。

四個中佬決定展開一個有關飲酒的實驗:不是借酒澆愁,而是用來提升精神狀態,有理論根據的——挪威心理學家Finn Skarderud指出,人類天生血液裏欠缺0.05%酒精濃度,如果人為地稍作提升,well,就能讓人進入一個理想狀態,讀書醒咗,開工時亦更有效率,連帶改善人際關係諸如此類——熱愛飲酒的邱吉爾,甚至打贏二戰,成為歷史英雄。

■麥斯米基辛(Mads Mikkelsen 左)飾演Martin,身陷中年危機,返工冇厘神氣,放工返屋企被家人當透明。

■湯瑪士保拿森(Thomas Bo Larsen)飾演的Tommy,教體育,孤家寡人,只有一隻老狗陪伴,酒精幫了他,最終卻害了他。

非理性激情

描述中年危機的電影總是有迹可尋。實驗初期,酒精的確為他們帶來正面效果,像Martin,便重新令學生專心聽他講書,同老婆和仔亦有返偈傾,而三位朋友酒後亦各有斬獲,但你不難想像之後發展:越飲越多,失控。

或許在導演湯瑪士溫德堡(Thomas Vinterberg)眼裏,酒只是借喻,喻青春獨有的非理性和激情。電影的開始和結尾,分別是兩班年輕人在飲酒,在喜悅中飲酒,酒精令本身已經喜悅的他們更添喜悅:頭一批,飲到去火車車廂,繼續飲繼續喜悅,周遭一班自命成熟的大人卻看不過眼;結尾一批畢業生,被Martin和朋友遇上,本來不敢再飲的幾名中佬,忍不住,還是飲了,沒有跳舞多年的Martin竟然再一次肆意地舞舞舞吧。生命或許根本沒有任何改變,但至少,他重拾了片刻激情,讓激情暫且蓋過懨悶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