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ETF市場中,增長最快要數到Smart Beta ETF。有別於追蹤指數的傳統ETF,Smart Beta ETF按各類型公司的總收益、利潤、收入等基本面選擇加權。截至2018年,Smart Beta ETF佔美國ETF市場的20%以上;根據Blackrock預測,直至2025年,Smart Beta ETF將增長至超過2萬億美元。
港大經管學院副教授(金融學)黃詩楊指出,Smart Beta ETF主要為了滿足散戶跟蹤機構交易的需求,為量化基金的策略,「將機構散戶化」;相比一般最終指數的傳統ETF表現更差,主要由於其管理費偏高。
他表示,ETF一直被認為是被動型投資,但其實機構及散戶可以主動用作對沖,「ETF成本低、流動性高,有部份流動性差的資產,使用ETF交易後,甚至增加該資產流動性」。黃詩楊稱其ETF研究報告中發現,行業ETF有助對沖基金對沖該行業風險,「而行業ETF的沽空比率不代表市場看淡前景,相反反映對沖基金對該行業股票的正面看法」。
此外,去年三星原油期貨擅自條改章程,改為買入遠期的期油合約事件,黃詩楊認為事件不會在香港、歐美等地發生,主要由於ETF嚴格審核並管制指數,且指數透明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