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fact-check】銀紙其實唔係央行印 - 戚風生

【金融fact-check】銀紙其實唔係央行印 - 戚風生

銀紙係邊個印?問十個朋友,十個都會答是中央銀行/政府印。2008年金融海嘯後,「QE等如央行印銀紙」的想法深入民心,但其實大錯特錯。英倫銀行在2014年刊登的一篇專題文章,名為Money creation in the modern economy (姑且譯做「現代經濟下的貨幣擴張」),一開首便戳破經濟101的最大誤解:

第一,教科書說銀行是先有存戶存款,才向客戶借出這些存款。現實是,銀行因為進行借貸而創造出等額的存款,從而創造了新的貨幣。

第二,一般情況下,中央銀行不會「搞」流通貨幣的數量,要搞就靠貨幣政策,而中央銀行創造的貨幣(尤指QE),是透過發行政府債券,買起非金融機構,例如退休基金,手上表現較差的資產。退休基金的商業銀行戶口獲得一筆政府資金後,抵銷原有向商業銀行的貸款,便可以鬆綁買其他資產,從而達到「放水」效果。

但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收到政府這筆資金等同政府向商業銀行發出的IOU,用以抵銷退休基金本來的貸款。雖然商業銀行同時多了一筆等額的存款,但這些央行IOU只能在商業銀行之間找數,不能向零售客戶借出。因此長話短說,央行QE不會出現經濟學教科書指的「乘數效應」。

專欄文字有限, 極力推介大家欣賞原文(可到我fb找連結)。正如拙欄上篇寫資金流一樣,有很多習以為常的金融概念其實已過時兼錯誤。我經常提醒自己要be hungry, be humble,檢討一些自認為最基本的概念,才不會變廢老。

戚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