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關注市民知情及選擇權

政黨關注市民知情及選擇權

【本報訊】大股東TransUnion在美國上市的環聯香港,自三年前爆出保安漏洞後,當局便積極推動多於一間個人信貸資料庫(CRA),破除獨市經營,不過在當前複雜環境下,公眾反而更多疑慮,包括日後不同背景的營運商可存取大量個人敏感資料、當中潛在風險及消費者權益保障。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圖)表示,銀公引入競爭,為消費者帶來選擇當然有利,但對消費者權益保障及公眾諮詢,當局欠清晰交代。

「至少銀行要披露用邊間」

他續指,資料庫載有客戶財務狀況及個人資料,對不同背景的CRA,「唔同市民可能有唔同顧慮,冇理由連知情權都冇,最起碼銀行要披露用邊間CRA,亦要比消費者有權選擇」。

身兼消委會委員的袁海文透露,早已就上述擔憂,並向財庫局、金管局及消委會等反映。他另一關注是,資料庫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決定個人信貸評分,或對消費者不公及構成歧視。

不過,立法會金融界議員陳振英認為,消費者權益有得到保障,在引入競爭的新模式下,所有個人資料收取儲存,都經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HKICL)的中央化平台處理,再傳送各CRA,確保收集的數據質素及來源一致,「唔會過量索取消費者資料」。至於日後客戶對CRA有否知情及選擇權,他指「將來唔排除,會畀消費者對唔同資料庫有一套符合商業行為嘅選擇……好似打疫苗,市民都可以揀復必泰定科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