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誕、華夏、華髮 - 古德明

華誕、華夏、華髮 - 古德明

一位朋友來信說:「每見企業慶祝開辦若干周年,輒稱『華誕』,甚為可笑。華誕實指華人之農曆誕辰,以別於公曆,此僕自小知之。」這位朋友恐怕誤解了「華」字。

「華」常作贊美之詞,故接人來信,可稱「華翰」,如劉禹錫《謝竇相公啟》:「每奉華翰,賜之衷言。」人家的居所,可稱「華居」,如《秋水軒尺牘·四十三》:「在省晤令舅氏,道及足下華居已定。」華誕無非生日的美稱,如《金瓶梅》第五十五回西門慶向乾爹蔡京祝壽說:「今日華誕,特備的幾件菲儀,聊表千里鵝毛之意,願老爺壽比南山。」

當然,「華」也可指中華,而這「華」字也有贊美之意。《左傳·定公十年》孔子說:「裔(邊鄙異族)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所以中國或稱華,或稱夏,或合稱華夏。「夏」有「大」的意思,如《詩經·權輿》:「夏屋渠渠。」

最後不妨談談「華髮」。蘇軾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早生華髮,人生如夢」句,常見有人誤讀,把「華髮」讀作「花髮」。這當是因為「華」這裏解作「(頭髮)花白」,而「華」有時也和「花」同音同義,如《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不過,無論是「髮華」還是同義的「華顛」,那「華」都應讀如「中華」之「華」,不可讀作「花」。不少教師以為「花」才是正音,訛音於是越傳越廣,久傳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