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邵氏這個電影帝國的版圖不止高企在星馬,香港有塊幾十萬畝的地皮建築了片廠,戲院建到美加,都是最好的地皮。
如果有機會到星馬走一趟就知道厲害,新加坡的幾棟商業大樓都建在最好的地段,馬來西亞的大城市不必說,連小鎮都有他們的戲院,在最早期一個鎮只有一條大街。而戲院的位置就是佔在中央,小鎮發達後當然變成最有價值的地皮,都由邵氏公司擁有。
電影發行到東南亞的每一個國家,除了日本之外,韓國、菲律賓、柬埔寨的最大發行商都要爭着買邵氏的版權,越南在戰爭的最後一刻,群眾還是擠到戲院裏面,恐怕以後沒得看。
東方好萊塢的名稱已經建立,美國最權威的雜誌派人來採訪邵氏片廠,佔了多頁版面,其中一張照片,是請六先生把他的勞斯萊斯駛進片廠,站在旁邊,周圍被百多位明星包圍住。
西方的製片家們當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紛紛前來要請六先生投資他們的電影,其中一個是小亞倫烈特Alan Ladd Jr.,他父親拍的《原野奇俠Shane》1953沒有人會忘記,拿着這塊招牌,小烈特來到香港,奉上一個劇本請六先生投資。六先生把劇本拿來給我們看,好傢伙,是一個充滿色情加暴力的科幻題材,片名叫《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男主角已內定了在《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的Harrison Ford,導演則是Ridley Scott。拍過《異形Alien》1979,被稱為最接近史丹利.寇比烈克的《二○○一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的作品。
「劇本娛樂性豐富得不得了。」我問:「為甚麼製片人還要在好萊塢以外找投資者?」
「我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六先生說:「他們回答是在好萊塢,一有大公司投資,便在拍攝上有諸多的條件和制限,意見多多,小亞倫烈特和導演簽的合同是在創作有自主權,所以找到我。」
天文數字的金錢是投了進去,一切不能過問,得的只是在字幕上打出投資者的名字,但聰明的六先生,因為在之前的投資的《世界末日Meteor》1979損過手,所以在合同上加了一條:「電影發行後的第一筆收入,首先歸還投資者。」
片子後來成為科技電影的經典之一,但導演為了創造獨特的風格,把電影拍成科幻片中的黑色作風Film Noir,刪剪了劇本中的許多色情與暴力,整天下着雨,陰陰沉沉。票房上是失利了,但賺得所有影評的讚許,成為科幻片的經典,藝術上的成績高過《異形》。
但是,六先生沒有虧本,各位在片頭片尾上還是可以看到六先生的字幕。
其實六先生的野心早在六十年代尾已經開始,有一天從好萊塢寄來十幾二十個木箱的資料,六先生叫當年來港學習製作的三先生大兒子邵維銘和我去打開來看,原來是米高梅寄來的。
裏面充滿了製作之前的準備功夫,除了幾個版本的劇本之外,更有數不清的研究,像香港這數十年來的天氣報告,等等等等。
原來是《大班Tai-Pan》一片的服裝和道具上做的研究,六先生準備拍這部電影,本來是米高梅想拍的,從來沒有拍成。從米高梅的手上買下這部戲的版權,連帶的是它的一切資料。
也由好萊塢派來幾個資深的製作人,由我帶着他們到香港的各個小島去,研究在那裏可以呈現早年香港的港口,六先生雄心勃勃地要把這個題材拍成一部可以在全世界發行的鉅作。
拍這種電影需要一個巨星,六先生看中的是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和他的經紀人約好在一家酒店見面時,對方竟然沒有出現,這等於摑了六先生一巴掌,在一氣之下,他打消了製作這部電影的念頭。是甚為可惜的一件事。
其他的合作片繼續進行,最早找上門來的是英國的Hammer Film,這家專門拍殭屍片的公司和六先生一談即合,拍了《七金屍The Legend of the7 Golden Vampires》1974,賣座成績平平,對方因為有邵氏在製作上的支持,省了不少製作費,邵氏當成是四十部片中的一部,也沒多花了甚麼錢。
Hammer在同時也拍了一部叫《Shatter》1974的懸疑動作片,用了過氣的好萊塢明星Stuart Whitman,劇本沒有弄好,又炒了導演魷魚,由老闆Michael Carreras親自上陣把片子完成,當然是不湯不水的失敗之作。
合作片都不理想,西方製作家只是想佔點小便宜,邵氏本身拍的動作片《天下第一拳》1972,反而在西方賣個滿堂紅。發行商看一般的東方製作,都覺得在拍攝和剪輯上亂來,Zoom來Zoom去,看得頭昏眼花,看中這部戲上因為導演是韓國的鄭昌和,他在手法上按照好萊塢的規矩,鏡頭一個個交代得很清楚,很像西方電影,觀眾一下子就接受了。這部電影首先在意大利賣錢,接着在世界上多個國家發行,成為邵氏在海外最賣座的電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