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台節目《鏗鏘集》編導蔡玉玲透過查閱車輛登記資料揭發7.21元朗恐襲真相,反被政府以「虛假陳述」檢控,結果被法庭定罪。另一方面,政府正以保障私隱為由逐步收緊公眾及傳媒查冊權利,勢妨礙社會監督政府及權貴。前私隱專員蔣任宏指,私隱權受《基本法》保障,但並不是絕對,是應與其他的人權及公眾和社會利益取得平衡。
蔣任宏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指,在現今大數據時代,利用科技從不同資料來源去拼合個人資料,可以導致其他嚴重及難以掌握的私隱風險。但他說,私隱權雖受《基本法》保障,但並不是絕對,是應與其他的人權及公眾和社會利益取得平衡。這平衡往往反映於與公共登記冊相關條例內的條文,是公眾諮詢及立法程序成果。
在查閱公司註冊資料方面,據政府最新建議的實施方案,查冊人士只可取覽公司董事中英文姓名、通信地址和身份證號碼字母及首三個數字。政府聲稱在這制度下,現時約60萬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公司董事中,只有八對人士中英文全名及可披露的部份身份證資料完全相同,機會率低於十萬分之三。蔣說,這安排是否反映在降低私隱風險及便利商業運作之間已經取得了一個合理的平衡,可謂見仁見智。
特首林鄭月娥以「特權」形容傳媒查閱公司及個人資料權利,蔣認為雖然新聞工作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這行業偏偏沒一個從業員登記、資格認可及自律制度。法律改革委員會私隱小組前主席白景崇2004年曾建議成立一個法定、獨立和全行業實施的自律組織,以擬訂一套私隱守則,處理有關傳媒機構無理侵犯私隱的投訴,並確保偵查式新聞工作符合公眾利益,可惜這覆蓋整個行業的建議多年來被擱置。因此,蔣認為期望負責公共登記冊的政府部門來者不拒,假設所有查冊的新聞工作者都會將資料用於符合公眾利益用途,似乎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