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積小善而成大惡 - 林夕

慎防積小善而成大惡 - 林夕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句話流傳千古,最早來自《三國志》記載,是劉備遺詔中,留給他那個不可教的孺子修身進德用。

張志剛批判湯家驊近五百年前諺語不適合當代論,這一則遺詔距今接近二千年,也大可視為過期無效歷史文件。當今對錯是非混淆,黑即是白,白即是黑,比較符合港情不得不引用勁歌金曲金句,葉振棠主唱鄭國江「唱說」:「誰為正邪定分界」。

誰?官方答案是「官方」,民間答案是「還沒有腦死之人」。為港情擔憂,忍不住扯遠了,回到人情課題,本善本惡辯論無謂,不如界定一下何謂善,何謂惡,誰為善惡定分界。

善惡有時候曖昧難辨,身處善人惡人的界限街地帶,惡人行惡,不自覺做了善事。典範莫過於懲罰阿布泰事件,善人做好心做壞事事例,族繁不及備載,多如繁星,個案又閃爍不定,要用望遠鏡才確認。

「勿以小善而不為」,兩千年前一句訓話,至今不會不適用,只看適用範圍,看實用對象。 老友若是病態賭徒,借錢給他應急,救人一命勝過七級浮屠,第一次借了,就有二三四次,借錢善人成為賭徒情緒勒索對象、繼續賭下去的後盾,不必戒絕毒癮的安全網,當初救人一命,毀掉了六級浮屠,受助的人,直墮無間苦海,是謂:「積小善而成大惡」。

最近眼見無業年輕人,在第二家鄉流離失所,居無定處,成為寄生中流族,輪流寄居於校友家中,於是把本來打算做書庫的納米小房,給他暫住,以免之前忙着一星期搬家一次,影響求職時間,也怕誘發焦慮情緒成症;但事先「約法一章」,限期一個月,期間若找到工作有收入,就要遷出。

之所以有此一約,正是怕好心做壞事,事先若善心濫爆發,借住無限,會讓他養成惰性,軟化他把求職當求存的意志。之所以有此一舉,皆因在我手上寬容讓對方利用,惡化成縱容的例子太多。小小善心,讓對方忘記了自力更生之必要,遂成大惡。

天下自認善人者,時不時也要回想所謂善行,有沒有不自覺僭建了惡事的溫床。要引用最近期金句,莫過於李超人暨智囊同仁警世恆言:「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