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第一把交椅

詠物誌●第一把交椅

因為那張清代黃花梨萬字紋架子床體積太大,不便移動至中環總壇預展,佳士得特別安排部份友好前往他們神秘的青衣倉庫先睹赫維寧漢莊園(Heveningham Hall)中國家具專場的拍品,琳琅滿目的黃花梨家具中,我特別鍾情於一張可摺叠的明末清初麒麟紋圈背交椅。

我們常說:「第一把交椅」是對阿頭的尊稱,排在第一位的意思。《水滸傳》第五回李忠話:「他留小弟在山上為寨主,讓第一把交椅,教小弟坐了,以此在這裏落草。」所言的「交椅」就是這一款椅。

「既可坐,絕不站」是已故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句。事實上,研究各地「坐的文化」便夠有趣;以中國為例,漢魏之前並沒有椅子,下至平民上至貴族統統席地而坐;至東漢末年,一種外形像馬扎的坐具才開始流行,因為是西域傳入故被稱為「胡床」。社會由坐地下變為垂足而坐,各種凳開始演變出來,也從凳的高低把人分了階級。

達官貴人專享 有靠手可摺叠

「交椅」便是達官貴人的專享座椅,由胡床演化而來,亦見於非洲札那人的聚居地。自宋以來,皇帝出行便用上交椅,明清依然延續,如明代《大明集禮》、《出警圖》、清代《皇朝禮器圖式》等,皆畫了帝王或官員畫像坐交椅出巡。交椅前後兩腿交叉,交接點作軸,上橫樑穿繩、布或皮革作為座位,有靠背,部份還有靠手,最妙功能是可摺叠,估計後來演變出十大武器之首的「摺凳」。

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國際專家暨主管Marco Almeida便是統籌這次赫維寧漢莊園專拍的阿頭,從英格蘭東部沙福郡、建於十八世紀早期的貴族莊園,把這些家具帶來香港。在北京念過書的他迷戀中國文化,指早在十二世紀的中國書畫中,已有僕人背着交椅穿越鄉郊的情景。「交椅因折轉頻繁,難於保存,故完整傳世不多,現時已知傳世的黃花梨圓後背交椅只有不足三十張,大部份藏於博物館。」

他透露,莊園主人是一對年過半百、潛心鑽研家具的夫婦,對家具實用性與美態均有高要求,偏愛黃花梨。廿多年來收了二十多件珍藏,強調收藏也要使用才能發揮最大趣味。「所以藏品也是他們的家具,這張交椅他們便一直置於睡房,面對一扇大窗,椅前放了一張胡床作腳踏,閒時放空坐在椅上看風景和思考。」

Marco指,這交椅一九一〇年代由北歐私人藏家入藏,二〇〇二年上拍紐約佳士得,由赫維寧漢莊園園主珍藏至今,園主希望把全屋轉換風格,故決定釋出,當然身價已暴升,這交椅估價八百萬至一千二百萬元,足以多買一個偏僻的莊園。

乾隆賞雪用椅 金漆雕蒼龍教子

記得二〇一四年香港文化博物館便舉辦過一個「卓椅非凡︰穿梭時空看世界」的展覽,當中便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借來乾隆皇帝的「黑漆髹金雲龍紋交椅」。扶手前部雕有龍首,五稜形的椅圈與扶手相連,形成兩條蜿蜒的龍,背板正面髹金漆雕「蒼龍教子」。由郎世寧繪的《弘歷賞雪圖》,便描繪乾隆坐着交椅在御花園賞雪的情景。

交椅結構複雜,可以摺起運送和存放,適合上等人帶出去郊遊、野餐、打獵等進行戶外活動;亦有文獻指貴族出行遇土匪圍攻,可以摺起來扛着就跑,很方便。但你問我會不會帶出街?梗係「打咩!」我試過把這張千萬交椅對摺摃於膊上,寸步難行辛苦過擔泥,我等俗人還是寧願帶膠椅出行算了。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