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之後 - 吳靄儀

天龍八部之後 - 吳靄儀

親愛的,

缺書的你,迫得一口氣看完了整套《天龍八部》,真真了不起!金庸寫《三劍堂隨筆》的日子,有「洋才子」之稱,是有原因的,別看他的小說都是中國歷史背景,其實布局、手法、頗有西方電影和古典文學的淵源。《天龍八部》最有意思的特色,是故事的「天」、「人」兩個層次,很多發生在那些男男女女身上的事,原來早已由上一代、世界另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決定了。所以陳世驤說:「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表面上好像是佛家思想,但我看就充滿希臘史詩《木馬屠城記》的味道,人間英雄的決鬥,其實在雲層之上是諸神之間的比拼,哪一方的天神落敗,他所鍾愛的英雄就敗下陣來。

這幾年,香港發生了許多事。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說:這是命運,整定嘅,做什麼也沒用。「命運」的概念,似乎各個文化都有,但如何面對命運,卻是家家不同。你有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嗎?即使早看過了也值得不時重看,可惜此書沒有平裝,又不能撕掉硬皮託人給你。總之,木心覺得希臘人了不起,因為希臘悲劇承認命運,知道一切都無法抵抗命運,但「希臘人承認命運之後,心裏打主意,怎樣來對抗命運。」他說:「凡是健全高尚的人,看悲劇,既驕傲而又謙遜地想:事已如此,好自為之。一切偉大的思想來自悲觀主義。真正偉大的人物都是一開始就悲觀、絕望、置之死地而後生。」很特別,是不是?

我自己覺得,佛家的冤孽與超度,始終都有點高人一等的味道,一個看破塵世虛假的人,憐視眾生愁苦,所以老僧待於藏經閣,為了超度罪孽深重執迷不悟的蕭遠山和慕容博。這個場面,在金庸小說中以種種變奏經常出現。

但希臘神話和悲劇不是那麼出世的美的,他們對命運的回應不是接受或超越,而是對抗,是以普羅米修斯,因為打破諸神擁有火的專利,盜火給凡人使用,凡人有了文明,普羅米修斯就被懲罰,鎖在岩石上,天天讓鷹啄食他的心臟,晚上復原,下一天又再被啄食。詩人把他憤怒的控訴寫成不朽的詩篇,代表凡人因挑戰命運而受苦的偉大。

以至莎士比亞,他的五大悲劇都是希臘式的,傳頌千古的不是成功的故事而是最後的失敗,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中的盡顯人性光輝的奮鬥──甚至不是人性的光輝而只是人性的頑強,於是偉大的是奮鬥的本身。

過去,在我們這個小地方,獅子山下,溫暖人心的是奮鬥成功的故事,守得雲開見月明,我們為我城感到自豪。如今,奮鬥是另一個層次,但是,換了一個劇本,我們仍為我城感到自豪,你說是不是奇怪?

如果下次找不到別的書,你就看《笑傲江湖》好了。我曾說過,人生得志要看《鹿鼎記》,失意,則須看《笑傲江湖》。看了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