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未愛你,綿綿」,多得陳奕迅的壯烈護棉,讓許多人有機會重溫〈綿綿〉這首廿年前經典。當年初聽此曲,已忍不住問「綿綿」到底是人名呢,抑或形容詞呢?今天再三細味,更覺撲朔迷離,疑問只有增無減:「從來未愛你」是不願面對現實的反話,抑或事過境遷的幡然醒悟?這晚跟阿偉和小張吃飯,話題無端扯到〈綿綿〉,現場氣氛頓時沉重起來。
對兩人來說,〈綿綿〉背後都有段傷心往事。九十年代阿偉赴美留學,與女友天各一方,分手收場。之後整整一個月,每天恍恍惚惚,一有空就獨個兒在森林徘徊,雙耳塞着耳機,翻來覆去播的都是〈綿綿〉,聽得淚流滿面。小張則因為〈綿綿〉而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那年一群人唱K,她唱〈綿綿〉,馬上把小張深深迷住。但兩人交往不久,女友卻移情別戀,令小張大受刺激,幾乎得了抑鬱。
同一曲〈綿綿〉,分別標誌兩段情的開始與終結。「前塵就似輕於鴻毛」?不,多年後回憶前塵,我仍聽得出切膚之痛,有血有淚得粗口橫飛。小張慨嘆:「x,夕爺填呢首詞真係好x到肉。」據本人觀察,中年大叔心理創傷的深度,跟他們回憶時的爆粗密度,必成正比。新疆棉的前身沒有人血,只有眼淚,是濕答答的心傷綿。
兩人講完故事,我趁機問他們怎理解「綿綿」兩字。小張說聽過一說法,在大陸網上流傳甚廣,指「綿」粵語跟「明」字音近,所以他懷疑歌詞暗藏玄機,別有用心。我說:「喂阿哥,你好似係香港人,識廣東話㗎可?兩個音差咁遠你都信!佚名先生就算幾『居心叵測』,都唔會咁低招玩呢種諧音啦。」「綿」、「明」兩字粵音相差很遠,勿再散播假資訊了,親。
網絡又有一說,較有根有據。亦舒小說〈重逢〉女主角,名叫綿綿,而林夕出名是亦舒讀者,有首歌更索性叫〈亦舒說〉,說他以小說女角名字入詞,合情合理。奇怪的是,網上提出這說法的人,看過小說故事,發覺和歌曲〈綿綿〉內容沒有多大聯繫,反倒懷疑起自己的理論來。真相到底是什麼呢?討論一夜,我們還是沒有結論。
我們不能起孟子於九原,問他性善理據,幸好〈綿綿〉作者尚在人間,在詮釋歌詞方面,權威肯定高於人大。過了兩日,我決定向林夕求教。首先關於「綿、明之辯」,不出所料,林夕完全否定這種「深層」解讀,說從未這樣想過,並嚴正指出「綿」和「明」的粵音不近,更拋下一句:「相比起來,『林夕』和『林鄭』發音不是更似嗎?難道又有密碼?」
那麼「綿綿」是什麼意思呢?據作者憶述,「綿綿」並非一開始設定的,只是填到「從來未愛你,〇〇,可惜我愛懷念」時,靈光一閃,想起亦舒小說女主角,覺得音義俱合,就填了下去,但僅此而已,內容跟小說沒有關係。他提及自己填過〈花與愛麗斯〉,跟岩井俊二電影《花與愛麗絲》劇情,同樣沒有關係。林夕承認因為有「情意綿綿」這成語,歌詞內「綿綿」作形容詞或副詞解,也說得通,只是這句型不常見(即「愛你綿綿」),亦非他原意。
隱藏於「綿綿」兩字的秘密,終於揭開。我接着追問:「『從來未愛你』是自我欺騙的反話嗎?這首歌開始說,『從前為了不想失約,連病都不敢痛⋯⋯寧願休息不要,談論連場大雨你窗台漏水』,明顯是愛,否則不會『捨得無聊』,傾偈傾通宵。但尾聲筆鋒一轉,卻好像否定前塵往事的一切:『從來未愛你,只喜愛跟一顆心血戰⋯⋯只喜愛共萬人迷遇見。』彷彿主角驀然回首,醒悟年輕時對萬人迷的愛僅是虛榮,至於與心血戰的『喜愛』,則像〈第一爐香〉薇龍對喬琪喬所說:『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佚名先生,這首詞意思很曲折,很顛覆,請問你是否想說:愛情的本質就是『愛上愛情』?」
林夕答道,他不旨在寫一首普普通通的情歌,寫詞的時候,他是期望聽歌的人,到最後會開始懷疑人生,從而思考究竟什麼是愛,甚至推而廣之,由愛情開始,重新思索自己向來深信不疑的東西。「歌曲中主角的想法,他的內心交戰,不是同樣可以套用在人世間所有現象嗎?」林夕說。感謝陳奕迅,讓我們重新認識那些年沒聽得懂的〈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