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過半世紀人,跟人討論爭辯過的題目數不盡,天文地理之中,從沒問過對方相信人性本善還是惡,沒有人孟子上身,與荀子互相質詢過,即使有不同信仰,也從沒談過這課題。
依釋迦牟尼主張,執着於善惡即係有為法,如電光幻影,善惡無定法,修佛旨在求空性,去除聲色香味觸法,此說跟荀子說法相近,生來就有利欲耳目聲色之欲,順人性而為,不經教化,等於佛教所講不戒掉「習氣」,六根不淨,即活在五濁混世。
可是人人皆可成佛,是不是表示人生來無一物,染來的塵埃只是世界帶來的身外物,那麼即係人性本善嗎?
基督教比較簡單,阿當夏娃後代皆帶着原罪而生,人要靠自己行神的道路,向上帝求救贖,即係性本惡啦。
道教就算了,道家老祖宗老子直接無視善惡,沒有絕對標準,打破二元對立,主張矛與盾共生也共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因為有「善」的標準,相比之下,才有「不善」的觀念。說來複雜,最簡單說明就是「寵為下,得知若驚,失之若驚」,比如善人受到讚譽,辱即隨來,或因得意忘形,或因惹人嫉妒。善惡好壞有無,皆為相生,生來就是雙胞胎。
無論哪一說法,最終要做一個善人好人,都強調後天修為。與其探究生來如何,不如研究成長過程如何塑造人格、不同際遇不同環境,如何讓人變好變壞。
這題目不值得大辯論,各有各堅持也好。相信自己生來有原罪、滿身惡性病毒,若不想成為病人,成為自己看不起的人,會讓人積極自救,會低下頭,懂得謙卑,對人性陰暗面築起防火牆。
若認為人性本善,要堅持下去,同樣要提防細胞變質,在病毒橫行的環境,要戴口罩勤洗手,就是克制自己被壞心感染。警醒自己未能改變這世界,也不要被這世界改變。
本來性善性惡,要做個更好的人,共同所望,都是維持道德約制惡念。若人本善,又何來進擊的巨人,若人本惡,又何來反抗的鬼滅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