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怎樣嘲諷孟子 - 馮睎乾

黃蓉怎樣嘲諷孟子 - 馮睎乾

昨日拙文刊出後,有讀者留言商榷,指孟子並非無視人性醜惡,所謂性善不是說人皆善良,只是說人皆有向善潛能和道德自覺,而人禽之別正在於這微細的自覺。我同意這解讀(我本就如此理解),只嫌孟子之論缺乏深度——人有向善潛能,難道沒有向惡潛能?反過來不是一樣說得通?

孟子談性善的背景,是政治游說。他遊於齊宋魏間,夢想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國君行仁政。為達目標,自然得宣講勵志的「性善」,讓君主相信不管自己多壞,也總有向善可能。從歷史背景看,性善論是孟軻打「國際線」的文宣,只可惜國君覺得太「膠」,太史公所謂「迂遠而闊於事情」。

孟子談性善的方式,不是蘇格拉底反詰法,而是透過舉例比喻等修辭法,加強推銷效果。比如他說「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像人之四肢),同段又說沒有四端心者,「非人也。」二三十年前初讀此段,心底忍不住問:「不是有人一出生就四肢不全嗎?天生殘疾不是人?」

後讀《左傳》,才知孟子那個時代,殘疾者的確不算「人」。《左傳·昭公七年》載,衛襄公卒後,孔成子與史朝討論是否應該立孟縶為君。孟縶的腳有病,不良於行,史朝竟說「孟非人也」。當時即想起孟子「非人」理論,啞然失笑。自此我就認為孟子談性善,意義不是告訴你人性本善,而是告訴你孟子怎樣定義「人」,以及他對人性有何期望而已。

對孟子不以為然的,代不乏人,如宋人李覯。《射鵰英雄傳》有段情節,黃蓉說:「孟夫子最愛胡說八道,他的話怎麼也信得的?」隨即吟出四句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孟子說齊人有一妻一妾而去乞討殘羹冷飯,又說有人每天偷鄰家一隻雞,這首詩即嘲諷孟子故事不合情理,「老作」騙人。黃蓉唸的詩,正取自李覯與某士人的故事(見《宋稗類鈔》卷六)。

我對性善論無感,但欣賞孟子的雄辯。想起有次在巴士站跟吳靄儀聊天,她對我欣賞孟子頗為詫異,直言自己很不喜歡,可惜沒來得及問她是否受黃蓉影響,車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