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早前有家屬投訴兒童醫院醫生疑手術期間判斷錯誤,連累男嬰陀足一世心臟起搏器後,本報再接獲一名母親的投訴,質疑該院醫生未有建議其患有腦癌的8歲女兒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女兒臨終前更沒有得到紓緩治療,減輕痛苦,女兒最終於去年底離世。
陳太(化名)的女兒一歲半時患上腦癌,經手術、化療和電療後,能維持基本正常生活,至去年5月底,8歲女兒到兒童醫院覆診及檢查,發現她腦部長了8厘米大的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簡稱GBM腫瘤),陳引述當時醫療團隊指如切除腫瘤女兒會「醒唔返」,建議透過紓緩治療讓她在剩餘時間能有較好生活質素,最後陳太同意讓女兒接受引流腦積水手術。
惟陳太指女兒術後便秘,她一直要求醫生處方通便藥,其後女兒更因「谷大便」致滿面通紅並嘔吐,醫生安排照電腦掃描,發現女兒腦出血,自此需長期卧床及使用鼻胃喉進食,質疑根本沒有生活質素,「由入院到做手術一個禮拜左右,(女兒)由識行識笑識自己食嘢到卧床,到個人唔係好郁到」。
同年9月陳太另覓私家醫生意見,有腫瘤科專科醫生看過5月的磁力共振掃描檢查,認為當時可進行部份腫瘤切除手術,她直言聽後很後悔,「覺得自己好蠢囉,完全相信醫生嘅說話,戇居直頭係……投訴時有同兒童醫院講返,佢﹙哋﹚話個病好嚴重,話個手術冇效益,唔覺得有做錯」。
至10月26日,女兒早上心跳加快和不停流汗,陳太指當值醫生除中午開了一次止痛藥,便再沒作任何紓緩治療,當晚腫瘤科醫生更稱覺得其女兒狀態沒有不適,「我覺得佢嘅說話好涼薄」,女兒最終在翌日早上離世。
兒童醫院發言人回覆指,女童先後患有脈絡叢腫瘤、鱗狀細胞癌及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去年5月27日入住兒童醫院,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檢查結果顯示其腦內腫瘤大至涵蓋兩邊額葉,考慮到腫瘤體積及位置,預計手術難以完全將它切除,衡量手術風險和效益後,判斷病人不適合接受手術。院方承認與家屬溝通和就紓緩病症末期所引起的症狀方面有改善空間。
有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女童先後患過不同腫瘤,即使切除腫瘤也難以「切得清」,有逾九成機會復發,提醒家屬如遇上類似情況,宜盡早找私家醫生尋找第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