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核心艙成功入軌 華首個太空站料2022完工

天和核心艙成功入軌 
華首個太空站料2022完工

中國揭開建設首個永久太空站的序幕。中國天宮號太空站的關鍵部件「天和」核心艙,昨在海南文昌由火箭發射升空,順利抵達太空預定軌道。當局在今明兩年將再進行十次發射任務,當中包括兩個太空站實驗艙發射和四次每次三人的載人飛船發射,太空站預計2022年完工,此後將進行太空生命科學、太空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等實驗。

昨上午11時23分,運載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八分鐘後,核心艙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到中午12時36分太陽能板兩翼順利展開。

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在發射場宣讀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賀電,指建造空間站(太空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引領性工程,希望工程人員「奪取空間站建造任務全面勝利」。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中國太空站基本結構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三艙組合體重達60多噸;當它對接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規模重量最大將近100噸。其中,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射質量22.5噸,是未來太空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太空站整體呈T字結構,核心艙居中,兩個實驗艙連接於兩側。太空站建成後預計維持在距離地球400至450公里的低地軌道運行,設計壽命至少十年,支持中國航天員長期駐留,開展太空醫學、太空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運載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火箭升空,民眾搖國旗並舉機拍攝。

擬兩年十次發射任務

按照太空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中國還將接續進行十次發射任務,包括兩次實驗艙發射、四次貨運飛船以及四次載人飛船發射,在2022年內完成太空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當中四次載人飛行任務每次將有三名航天員升空,他們將執行太空站技術驗證、建造以及科學實驗的任務,當中包括以往曾參與升空任務的航天員和女航天員,每組將長期在軌工作三至六個月。首三名參與建設太空站的航天員,預定在今年6月乘坐「神舟十二號」飛船升空。

紐約大學物理學博士陳志宏對本報稱,太空站是一個無重力作用的科學實驗空間,其作用主要在科研。「有自己的實驗室就不用問別國借。這些實驗對民生影響比較間接,視乎哪種科研成果。」目前唯一近地軌道運行的國際太空站,合作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太空總署。中方曾表態希望參與國際太空站建設,但美國以中國太空計劃含有軍事目的為由拒絕,此後中國便獨力建設太空站。

中新社/美聯社/《蘋果》記者

■央視模擬畫面顯示,天和核心艙與火箭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