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民接種新冠疫苗不算熱烈。我相信和本地疫情紓緩有關。民間智慧,有一定道理。不過,疫苗始終是抗疫中非常重要一環。現時在疫情嚴峻國家是一針難求。
影響疫苗接種率,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疫苗有效率、副作用、變種病毒、保護期限、接種是否方便、以至有待了解的接種後死亡個案。這些都是現時科學家們研究新冠疫苗的方向。
提升有效率和減低副作用,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因為要提升疫苗刺激身體免疫反應的能力,往往會同時增加副作用。現時不同原理的疫苗,是以不同方法去刺激免疫系統。提升疫苗效率最直接想法,是混合使用不同疫苗。現時正有各種研究探討將mRNA疫苗、滅活疫苗、病毒載體疫苗以不同次序混合使用,希望提升有效率。更徹底方法是製造疫苗時,已經使用混合技術。例如,將細胞加入mRNA疫苗,既增加免疫刺激力,又可以減低mRNA濃度,減少副作用。單以mRNA技術,亦有研究混合不同的mRNA,以指令身體製造病毒不同部份的蛋白,希望增加刺激力。
面對病毒變種,疫苗也要求變。現時病毒變種後,由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並不能辨認變種病毒,所以無效。如果因應病毒變種而製造新疫苗,mRNA疫苗因為使用基因技術,相對容易稍作更改和製造。長遠方向,是製造廣普疫苗,能夠辨認新冠病毒的主體,而不單是S蛋白等容易出現變種的部份。現時有研究製造對抗所有冠狀病毒的疫苗,包括沙士、MERS病毒和新冠病毒。
除了疫苗技術,抗體水平研究也重要。由接觸疫苗產生的抗體反應,並不是all-or-nothing。抗體水平和疫苗種類、份量、接穜途徑等相關。現時還未掌握血液內甚麼抗體水平可以有效抵抗感染。這些數據可以用來決定疫苗的選擇,疫苗的劑量,以至何時接種或是否需要接種加強劑量。
另外,指日可待的改良,是令疫苗更容易普及使用。包括毋須低溫冷藏,噴鼻式疫苗,和口服疫苗。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