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影劇比教科書上的歷史更吸引人關注,關注會惹來興趣。
為民族主義添柴加火,有手撕鬼子抗日劇,為表揚黨之偉光正,有專門污辱中國國民黨形象的民國劇。政治正確先行,史實必然失真,刪掉細節,如微創手術,扭轉史觀。
英治時期香港沒黨史觀的報復,為什麼一直不流行這種「辱國劇」?非因挺國民黨的人多,撐調景嶺前住民的人依然「毋忘在莒」,而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特別是民國時期混亂過二戰的政局,「不敬而遠之」。民國年代只是電視劇用來說故事的佈景板,頂多搭上抗日情節,此乃市場最大公因數,自然,也沒必要參雜太多悶人情節,例如,主力打日本鬼子的是哪個黨。
對1911年之後發生的事,有些人無知無覺的程度,會嚇人一驚。真人真事之一,曾經有同代人跟我聊到陸劇,問為什麼字幕會特別註明中國(台灣),然後她又忽然驚醒說:對啊,台灣當初是怎麼來的。她意思是在問,台灣為什麼變成今日的台灣,會有總統啊有台幣啊,諸如此類。知道了現狀,但對之所以有今日完全零認知。
複雜問題簡單答: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中華民國就搬到台灣去。她如夢初醒的表情,讓我禁不住追問,你不是沒聽過國共內戰吧,她竟然問:「國民黨?好像聽過。」那中華民國呢?「喔,是啊,原來國父孫中山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喔。」
這一「原來」,讓人焦慮抑鬱,她見我神色有七分驚恐,三分藐視,急着自清:「教科書沒教啊。」我用嘴唇拍桌子質問:「這是常識好不好?」不好意思,若有所謂港豬,這正是到台灣只是食買玩的乖乖豬。
若非有「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句「誇張」口號,國共黨史也沒多少人感興趣。既然有人要懷舊,要「修史」就要創新。
昨文提到,如果我在教育局打工,定必按兵不動,別驚醒睡覺的人。別勾起人的「分別心」,「中華民國遷至台灣」與「中國國民黨遷至台灣」有何分別?別讓「國民黨」三個字植入到小學生的記憶體,即有機會撲殺好奇心於萌芽階段。
魯迅名言:「最高的輕蔑就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動過去」,在香港要「修正」史觀,「最乾淨洗腦手術就是無言,別讓小豬眼珠轉動看到過去」,米蘭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那麼權力對公民的鬥爭,就是隻字不提回憶的對象,遺忘又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