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定於今年12月19日選舉立法會,明年3月選舉行政長官,這基本可以確信北京此輪對香港民主的打壓和改造接近收尾。北京主要採取了三個步驟,一是頒佈港區國安法,在每個香港人和居港外國人頭上架起一把法律鍘刀;二是修改香港《基本法》有關特首及立法會選舉制度,加入所謂「愛國者」因素,以牢固掌控行政和立法機構;三是對反對派秋後算賬,讓潛在抗議人士生出寒蟬效應。
在這種情形下,去年一些原對香港抗爭比較樂觀,認為中共鎮壓香港民主不會達到甚麼效果的人轉向了悲觀。香港民主化陷入低潮應是不爭之事實,但是否意味着它已終結,再怎麼抗爭都不會有太大起色?恐怕不能這麼說。我認為只要反對派策略運用得當,再配合整個國際大環境,在可預見之未來,香港民主化是可以起死回生的。
在經歷2014年的佔中和2019的反修例抗爭兩場運動洗禮後,民主信念在700萬港人的多數紮下了根,要香港再回到以前那種埋頭發展經濟,不過問政治的狀態,是不可能了。雖然很多人不一定會走向街頭,但至少關心政治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份。而這正是讓北京恐懼的地方。民主的種子一旦發了芽,雖然暫時遇到寒冬,可只要氣候和土壤適宜,終會破土而出。此乃北京為甚麼要改造特首和立法會選舉制度的原因,而不僅僅實施港區國安法了事。它想從根本上扼殺香港選舉本就稀薄的民主因素。但即便如此,北京還是擔心香港市民不去投票或投白票,為此要新增一條「禁止在選舉期間借公開活動煽惑他人不投票或投白票、廢票罪」,這個罪名其實說明北京和港府也知自己這套壓制香港民主的做法,是師出無名、不受歡迎的。
故北京摧毀香港民主的手段和部署看似來勢洶洶,可也用不着被它的氣燄嚇到。當然,一部份港人出於各種考量,暫不涉足民主抗爭,其中包括反對派的某些代表人物宣佈退出或解散組織、出走海外等,作為個人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然假若這背後代表的是一種悲觀的看法,認為香港民主沒有希望,就正中了北京的圈套。
我仍看好香港民主,不只是出於在目前這個困難時刻為香港打打氣,而是認為對民主化要有一種歷史眼光,要把它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香港民主的再起是有事實依據的。
首先,民主化有高潮和低谷乃正常現象,民主是一個艱苦的事業,有曲折有彎路,追求民主必然要有這種思想準備,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尤其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民主的彎路可能比以前要長一些。
其次,要看到當下整個國際大環境對香港民主化是有利的。最大的有利因素,就是在美國帶動下,整個西方對中共的本質進行了重新認識,民主和專制的對抗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大陸和香港都會帶來一些改變和衝擊,而這些改變和衝擊有可能孕育民主化的新契機。
再次,在北京的進攻面前,香港民主力量暫避其打擊,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也是明智選擇,沒有必要做無謂犧牲。
最後,在北京全面管治香港後,香港內部各種勢力也在分化重組,它們同北京的關係也在變化,新的矛盾和衝突隨時可能出現,香港反對派可以利用這些矛盾和衝突,擴大聯盟力量,待時機來臨再出擊,那時變局或許會到來。
因此,儘管香港民主化正處艱難時期,但新的機會還是有的,潛在的民主隊伍仍在擴大。反對派需要做的是團結新人,聚攏力量,尋找新的抗爭形式,在精神和意志上藐視北京的打擊。
鄧聿文
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