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委任代表 委員會偏幫商界

政府委任代表 委員會偏幫商界

最低工資委員會由政府代表、學者、勞資四方組成,各佔三席。在比例均等的情況下,理應各持份者聲音都被公平反映。但回顧每次公佈檢討出爐,坊間也怨聲載道,今年甚至連委員會都無法一致達成共識下凍薪。小圈子的委員會,到底可代表多少民意?

最新一屆的最低工資委員會三名勞方代表分別來自職工盟、工聯會和港九勞工社團聯會,會員數目合共超過71.5萬人。雖是本港三大工會,但卻忽略殘疾僱員聲音。

胡穗珊:傾唔埋欄就凍結

香港復康力量副會長林耀國表示,十年來,從未有勞工界代表主動接觸他們,「我真係孤陋寡聞,唔係好熟悉呢幾位代表,淨係知佢哋今次冇簽名冇得加(最低工資)」。他形容委員會是閉門造車,應擴大組成的比例。

當年有份推動最低工資立法的工黨前主席胡穗珊批評,委員會組成只對商界有利,「𠵱家最低工資最荒謬係要老細首肯,老細不首肯就凍結。商界一味越低越好,次次都有人嗌凍結,次次都話再加會點;學者冇乜強硬立場,都係畀吓意見算。勞工又唔係有代表性,工會各自派人參加,都係政府委任」,委員會的意志成疑,「傾唔埋欄就凍結」。

雖然勞資雙方平分席位,鍾劍華亦認同委員會偏幫商界,「專業人士政府叫得佢入去,都係親政府右派經濟學家,勞工界大部份係鄧家彪嗰種親建制親政府代表,到頭來都係支持政府,又冇標準,所以僱主嗰邊贏晒」。他形容委員會早已淪為勞資雙方博弈場,每兩年一次的檢討必然「拗數」。

不過,黃傑龍反駁,勞工界與商界代表於委員會中各佔三席,「談判實力最少係對等」。他續說,勞工界代表全部來自最大的商會,反觀商會代表並非來自四大商會,「可能勞工界實力仲強」。

他認為,勞工界代表經驗豐富,回顧加入首屆最低工資委員會時,他沾手飲食業不久,有商界人士甚至公開在報章質疑他能否為業界爭取最大利益,「呢個初哥,牙力會唔夠喎!」

經歷四屆委員,黃傑龍得出的結論是兩面不討好,「商界會話,每次都加嘅!」認為他在委員會未必盡力代表業界將工資壓低。同樣,從來沒有勞工界感激他為打工仔成功爭取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