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全球英國」不過是後脫歐的帝國幻夢(蘇民皓)

國際怪談:「全球英國」不過是後脫歐的帝國幻夢(蘇民皓)

英國在3月發表的「國防與外交政策綜合評論」中,規劃出未來十年聯合王國的國際地位,西敏寺政府不但提出重返印太及提升核武等多個意外舉措,將俄羅斯定調為主要威脅,還有提高網絡安全整備水平。即使英國在綜合評論中設立多項外交新政,利用其科技及金融優勢,彌補軍事上的不足,相信亦難以將英國帶回在20世紀中「全球英國」的一等大國位置。

對聯合王國而言,重新樹立國際地位需要按照四大方向出發,包括聚焦地緣政經局勢變化、保持系統性競爭、適應科技轉移以及重建國際組織架構。為了實現以上四大原則,英國近來動作頻頻,不但通過G7輪任主席國身份推動可持續投資計劃,更曾提出多項補助本地科研政策等等。然而,英國現正面對內憂外患,除了需解決受疫情以及脫歐影響的本地政治亂局外,對外亦要面臨美國、歐盟及中國的潛在挑戰,英國能否成為約翰遜在綜合評論引言中形容的「軟實力與硬實力兼備的偉大國家」,的確未許樂觀。

欲獨當一面卻難以脫離美歐領導

華文評論圈中最受熱議的新政莫過於英國提出重返印太,西敏寺提出利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會同五眼聯盟成員及日本等加強亞太經貿合作,和繼續以政府開發援助資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經濟水平,用以爭取東盟和其他亞洲夥伴支持。英國更在防衞戰略上作大膽部署,一方面提倡通過五國聯防及其他區域戰略合作,增加英國海軍在亞太的防務參與;另一方面,亦建議在亞太設置英軍基地。誠然,以上計劃的確能為英國補足在重點戰略地帶的政經考量,但在中、美、歐三雄混戰的情況之下,英國如何能凸顯自身地位仍是個問號。

在經濟層面方面,英國的做法是要通過與亞太的重要經濟版塊合作,進一步提升其實際影響力。早在脫歐貿易協議正式敲定之先,英國已與三大亞太經貿夥伴——新加坡、南韓及日本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其中又以日本的貿易總量最高,總值超過300億英鎊。然而,英日貿易協議的經濟效益相當有限,根據國際貿易部數據,有關協議只能為英國帶來0.07%的GDP增長,更遑論規模只有英日貿易三分一的新加坡和南韓。

英國選擇與以上三者簽訂自貿協議的原因有二,一是要填補失去歐盟的貿易協議缺口,二是不想容讓美國與歐盟專美,獨佔在亞洲兩大民主國家及最大貿易版塊的政經利益。對美國而言,日本永遠都是其亞太首要代理人,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貿易總值接近2,180億美元,美日經貿合作根底強健。此外,歐盟與東盟及南韓的經濟連結亦不容忽視,在2006年歐盟發表「Global Europe」外交戰略之時,歐盟希望選擇與在可持續性上抱持一致意見的合作夥伴發展雙邊貿易協議,南韓便是歐盟的重點談判對象。在協議通過後,歐盟出口韓國的貨品總值急升400%,可見自貿協議的重要性。歐盟在與南韓建立自貿協議時,同時開展與東盟的談判,雖暫未達成共識,但歐盟及後轉移與其成員國如越南和新加坡等簽訂協議。由此可見,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板塊早已與美歐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相比之下,僅是一個中型國家的英國能否彰顯它的國際領導能力實屬未知之數。

在防務方面,英國會向亞太派出航母及巡防艦等駐守,借以加強區域聯防戰略,挑戰地區霸權。除此以外,英國亦會改善軍隊編制(主要針對海軍)及增加軍備庫存,例如將核彈頭從現時的180枚提升至260枚等。雖然皇家海軍是歐洲繼俄羅斯以後最大規模的軍隊編制,軍費亦是全球第五高的水平,然而其船隊編制上仍比法國與意大利少近一半,截至今年1月,英國擁有92艘註冊軍用船隻,比起意大利的184艘和法國的180艘仍相對落後。但是,聯合王國多次強調其是北約及歐洲防務的中堅力量,那麼英國的軍事價值,能為其提升國際地位增加政治籌碼嗎?

英國在防衞政策上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緣自難以擺脫歐盟的牽絆,及避免成為美國在歐洲的附庸。英國偏愛將自己包裝成各方政治力量間的調和劑,加強自身在跨國組織的領導地位。然而,在英國參與的跨國組織中,歐美都已扮演着更重要角色,英國難言能輕易脫離其政策方向。所謂的全新防衞政策根本是舊瓶新酒,不但仿效美國的四國合作模式(Quad),打造亞太版北約;而在歐洲區內的軍事合作,也一直都在歐盟及北約的庇蔭下運作。即便是在本年5月舉行的美、日、法、英聯合軍演當中,英國仍要依賴歐盟和美國的帶領,才能在日本的印太戰略上佔一席位。英國的所謂全新防衞戰略,不過是反芻美歐現有策略,但強調英國居中策應的角色而已。實際上受制於歐美的強大政治影響力,英國難脫穎而出,重返全球霸主位置。

英國如要利用重返印太戰略,協助自身保持在脫歐後的國際地位,未如想像中容易,不但需要提出比歐美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更要加強自身叫價能力,令到中國等印太主要對手認真看待英方舉動,信納英國的全球地位。但就現時英國情況而言,內政充滿爭議、脫歐亂局仍未平息;英國能否重建它的國際地位,與歐美並駕齊驅共同參與全球治理,令人相當質疑。

蘇民皓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